【比丘戒律】1.波罗夷一〔不净戒〕

简介:有任何性行为,甚至是跟一只动物。犯 波罗夷.



波罗夷 一 1
一 (一)尔时,佛世尊在毗兰若,住那邻罗 2 之滨洲曼陀罗树下,与大比丘众五
百人俱。毗兰若婆罗门闻:“从释迦族出家者----释子沙门瞿昙在毗兰若,住那邻
罗之滨洲曼陀罗树下,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此尊贵之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扬之声
名:‘ 此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问解、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佛、世尊。’彼于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婆罗门、人、
天众中,自得证悟,为〔他〕宣说正法。彼说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教
法,显示圆满清净之梵行。善哉!得见如是阿罗汉。”
(二)尔时,毗兰若婆罗门诣世尊处。至已,互相问讯,交换庆慰之言语后,于
一面坐。一面坐已,毗兰若婆罗门如是白佛言:“友!瞿昙!我闻‘沙门瞿昙,对
2 耆宿长老婆罗门,不起立敬礼问讯或持座请坐。’ 瞿昙!今正如是。瞿昙!汝实对
耆宿长老婆罗门,不起立敬礼问讯或持座请坐。瞿昙!此非正当之事。”“婆罗门!
我于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婆罗门、人、天众中,无有见我起立
问讯敬礼或持座请坐。婆罗门!若如来起立敬礼问讯或持座请坐者,实彼头当破。”
(三) “尊师瞿昙是无味之色 3 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而善言我事,……
云:‘ 沙门瞿昙是无味之色者。’ 婆罗门!凡是色味、声味、香味、味味、触味,
此等皆如来之所弃,如断本绝根之多罗树,归于无有,于未来亦无再生之法。婆罗
门!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门瞿昙是无味之色者。’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无享乐 4 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
门瞿昙是无享乐者。’婆罗门!凡是色乐、声乐、香乐、味乐、触乐,此等皆如来
之所弃……无再生之法。婆罗门!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非作业论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门瞿昙
是非作业论者。’婆罗门!我实说非作身恶业、语恶业、意恶业,说非作种种恶不
善法。婆罗门!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断灭论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门瞿昙是
断灭论者。’婆罗门!我实说断灭贪瞠痴,说断灭种种恶不善法。婆罗门!依此理
…… 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厌弃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门瞿昙是厌
弃者。’婆罗门!我实厌弃身恶业、口恶业、意恶业,〔厌弃〕成就种种恶不善法。
婆罗门!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调伏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门瞿昙是调
伏者。’ 婆罗门!我实为调伏贪瞠痴而说法,为调伏种种恶不善法而说法。婆罗门!
依此理…… 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苦行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 云:‘沙门瞿昙是
苦行者。’婆罗门,我实说烧灭 5 恶不善法、身恶业、口恶业、意恶业事。婆罗门!
舍应烧灭恶不善法,如断本绝根之多罗树,归于无有,于未来亦无再生之法,此乃
我所言之苦行也。婆罗门!如来烧灭恶不善法……无再生之法。婆罗门!依此理……
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离胎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 云:‘沙门瞿昙是离
胎者。’婆罗门!已舍未来受入胎、再生,如断本绝根之多罗树,归于无有,于未
来亦无再生之法,此乃我所言离胎者。婆罗门!如来已舍未来受入胎……无再生之
法。婆罗门!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四)“婆罗门!譬如有或八、或十、或十二之鸡卵,由彼等母鸡抱温而孵化,
其雏中,首以足爪尖或以嘴啄破卵壳安全而出者,应云最长者或最幼者?”“瞿昙!
当云最长者,彼实此等中最长者。”“婆罗门!正如是也。我为陷于无明、被黑暗所
覆盖之有情,于此世唯一破无明壳,证无上正等正觉者。婆罗门!我于此世界中,
实是最长最胜者。”
(五)“婆罗门!我得不退之精进、正念现前、身之轻安、心定于一境。婆罗门!
我离欲,弃不善法,成就有寻有伺,由远离生起喜、乐之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
安静,于心专一,成就无寻无伺,由三昧生喜、乐之第二禅而住。离喜而住舍,正
念正智,身感快乐,成就唯圣者所说:‘此是舍而有正念乐住者。’之第三禅而住。
舍乐离苦,灭前之喜忧,成就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禅而住。”
(六)“我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适应所作,而达安住不动
之状,心向宿命智。我如住于此世,忆念前生之种种住处。忆念一生、二生、三生、
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几
坏劫、几成劫、几成坏劫。‘生于彼处,为如是名、如是族、属如是姓、取如是食、
受如是苦乐,如是寿终。我由彼处灭而生他处,于其处又如是名……受如是苦乐,
如是寿终。我于彼处灭,而生来此世。’如是忆念前世住处之种种形相、方处。婆
罗门!于此夜之初分,当我安住于不放逸、热心、精进时 6 ,我证得第一智慧,无
明灭而明起,合去而光临,有如第一雏啄破卵壳而出。”
(七)“我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适应所作,而达安住不动
之状,心向有情之生死智。我以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见有情之生灭,知彼等有
情,随业而至贵贱、美丑、善趣、恶趣。‘诸贤!此等具身恶业、具口恶业、具意恶
业、诽谤圣者、持恶见、恶见业之有情,身坏命终后,必堕恶趣、生地狱。反之,
诸贤!具身善业、具口善业、具意善业、不诽谤圣者、持正见、成就正见业之有情,
彼等身坏命终后,必生善趣天界。’我以如是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见有情之生
灭,知彼等有情,随其业而至贵贱、美丑、善趣、恶趣。婆罗门!于此夜之中分,
当我安住于不放逸、热心、精进时,我证得第二智慧,无明灭而明起,合去而光临。
婆罗门!有如第二雏啄破卵壳而出。”
(八)“我如是心等持清净、离欲不净、柔软适应所作,而达安住不动之状,心
向漏尽智。我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集’,如实证知‘此是苦灭’,
如实证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实证知‘此等是漏’,如实证知‘此是漏集’,如
实证知‘此是漏灭’,如实证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我如是知、如是见故,心解
脱欲漏、解脱有漏、解脱见漏、解脱无明漏,而生‘于解脱知解脱’之智,知‘〔此〕
生已尽,梵行已修,应作已作,不再有〔此轮回〕状态。’婆罗门!于此夜之后分,
当我安住于不放逸、热心、精进时,我证得第三智慧,无明灭而明起,合去而光临。
婆罗门!有如第三雏啄破卵壳而出。”
(九)如是说法时,毗兰若婆罗门白世尊言:“尊师!瞿昙是最长者。尊师!瞿
昙是最胜者。伟哉!瞿昙!伟哉!瞿昙!尊师瞿昙!譬如令倒者起,令覆者现,为
迷者指示道路,亦如于闇中揭举灯火,〔令〕‘诸具眼者见众物’。如是,尊者瞿昙!
尊师瞿昙!以种种方便显说是法。我今归依世尊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愿尊
师瞿昙摄受我,自今以后乃至命终,为归依〔三宝〕之优婆塞。又为我,请尊师瞿
昙及比丘僧共许于毗兰若安居。”
世尊默然受请。时,毗兰若婆罗门知世尊已受请,从座而起,敬礼世尊,右绕
而去。
二(一)尔时,毗兰若乞食难得,谷物因病菌,〔茎叶枯干〕如箸,依赖落穗(残
食)活命非易。尔时,北路马商率五百匹马,于毗兰若度雨期。彼等于马屋,豫备
分与各比丘拔陀量之麦。比丘等晨着下衣,持外衣与钵,入毗兰若乞食而不得,乞
食于马屋,各得拔陀量之麦,持返僧园,.以臼捣碎而食。长老阿难,以石捣碎拔陀
量之麦,供奉世尊,世尊食之。
世尊闻臼音。如来知而问,亦知而不问;知时而问,亦知时而不问;如来有义
利而问,无义利而不问;无义利之事,于如来则如败坏之桥梁。以此二因缘故,佛
世尊问诸比丘,或将说法、或欲为声闻弟子制戒。
尔时,世尊告长老阿难:“阿难!为何有臼音?”时,长老阿难向世尊白此事。
7 “善哉!阿难!汝等信心者,〔少欲而〕胜〔饥馑〕,未来之人将会轻蔑粳米饭。”
(二)时,长老大目犍连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而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
长老大目犍连如是白世尊:“世尊!今毗兰若饥馑,乞食难得,谷物因病菌茎叶枯
干如箸,依赖残食活命非易。世尊!此大地之最下层平地具足〔味食〕,譬如纯粹蜂
蜜之味食。善哉!世尊!我若转动此地,则诸比丘或可得滋养之食。”“目犍连!住
此地之众生,汝如何安置?“世尊!我将一手化现如大地,并将住此地之众生移往
其上,而以他手转动大地。”“止!目犍连!汝勿欲转动大地,令众生颠倒 7 。”“善
哉!世尊!使一切比丘僧至郁单越乞食。”“止!目犍连!汝勿欲使一切比丘僧至郁
单越乞食。”
三(一) 时,长老舍利弗于独坐静思时,心作如是念:“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
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如是,长老舍利弗于哺时从静坐处起,至世尊
处,敬礼世尊,于一面坐。于一面坐已,长老舍利弗向世尊作是言:“世尊!我于
独坐静思时,心作如是念:‘…… 梵行久住耶?’世尊!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
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舍利弗!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之梵行不
久住,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之梵行久住也。”
8 (二)“世尊!以何因缘,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之梵行不久住耶?”“舍
利弗!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疲厌而不广为声闻弟子说法,虽彼等有少数
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自说经、因缘经、本生经、未曾有经、方等经,但
不为弟子制立学处,不教示波罗提木叉。此等诸佛世尊,及随佛觉悟之大声闻等灭
后,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速灭。
舍利弗!譬如置于板上之种种花,不以线串摄,则风将吹散破碎之。其因由为何?
乃不以线串摄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彼诸佛世尊、大声闻灭后,由种种名、种
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速灭也。然此等诸佛以
其心,知声闻弟子之心,不疲厌教诫。舍利弗!往昔毗舍浮佛、应供、等正觉,于
某怖畏林中,以其心知千比丘众之心,而教诫之:‘应如是思惟,不应如是思惟;
应如是作意,不应如是作意;此应舍,此应具足而住。’舍利弗!受毗舍浮佛、应
供、等正觉如是教诫之千比丘众,离执着,由诸漏解脱其心。舍利弗!其时,对于
怖畏林之恐惧,凡未离欲者,入此林中,身毛皆竖。舍利弗!此是毗婆尸佛、尸弃
佛、毗舍浮佛之梵行非久住之因缘也。”
(三) “世尊!然而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之梵行能久住者,是何因
缘耶?”“舍利弗!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不疲厌为声闻弟子广说正法,
多为彼等说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自说经、因缘经、本生经、未曾有经、
方等经,为弟子制立学处,教示波罗提木叉。此诸佛世尊、随佛觉悟之声闻等灭后,
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也。
舍利弗!譬如置于板上之种种花,以线串摄,则风不能吹散破碎之。因何而然?乃
是以线串摄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诸佛世尊、大声闻等灭后,由种种名、种种
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舍利弗!此是拘楼
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梵行久住之因缘也。”
(四) 尔时,长老舍利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处合掌而白曰:“世尊!
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世尊!为诸弟子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如此,
能使梵行久住也。”“舍利弗!汝应待之!舍利弗!汝应待之!如来自知其时。舍利
弗!于僧众中尚未发生何等有漏法时,如来不为声闻弟子制立学处,不教诫波罗提
木叉。舍利弗!僧众中若生起某一类有漏法时,是时,如来当为声闻弟子,为彼等
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僧众尚未历久 8 而庞大时,僧
众中尚不生起某一类有漏法。舍利弗!若僧众已历久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某一
类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
舍利弗!僧众尚未〔于地域上〕扩展而庞大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
僧众已〔于地域上〕扩展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时如来当为诸弟
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僧众尚未得大利养
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众得利养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
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
舍利弗!僧众尚未得多闻而庞大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众得多
闻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
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比丘僧实无垢秽、无过患、离黑法、住于纯
净之真实地者。舍利弗!实然!此等五百比丘众中,最劣者亦证入须陀洹,不堕恶
趣,已决定趣向正觉者。”
四 尔时,世尊向尊者阿难道:“阿难!凡是受谁请而入安居者,无不向他告知后,
方可外出游行诸国,此是如来之常法也。阿难!我等去告知毗兰若婆罗门。”“是!
世尊!”阿难应诺世尊。是时,世尊着下衣,持外衣与钵,与侍从尊者阿难,至毗
兰若婆罗门住处。至已,坐于已设之座席上。
是时,毗兰若婆罗门至世尊处,顶礼世尊,于一面坐。于一面坐已,世尊向毗
兰若婆罗门曰:“婆罗门!受汝请而于此过雨安居已,我等〔今〕来告暇,欲外出
游行诸国。”“尊师!瞿昙!实受我请,来此安居;然应供养而未供养,此非无物,
亦非无意供与。何故如是?乃是在家者应作之事务繁多之故也。尊师!瞿昙!应许
我请,明日与比丘众来此应供。”世尊默然许之。尔时,世尊向毗兰若婆罗门开示
教诫正法,令踊跃欢喜,然后,世尊从座起去。
尔时,毗兰若婆罗门,其夜过已,于家令人备美味硬软之食后,报知世尊已至
食时,“瞿昙!食事已备。”是时,世尊于晨着下衣,持外衣与钵,至毗兰若婆罗门
家,与比丘众坐于已设之座席。是时,毗兰若婆罗门对以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亲手
供奉美味硬软之食,令至饱满。食事毕,向已将钵离手之世尊,覆以三衣,于诸比
丘,亦各覆以衣布一组。其时,世尊向毗兰若婆罗门开示教诫法语,令踊跃欢喜,
然后,世尊从座起立而去。
尔时,世尊随意住毗兰若后,入须离镇、僧伽尸国、干那屈奢国,更至波夜迦
渡口,渡过恒河而至波罗奈。如是,世尊于波罗奈随意住已,又向毗舍离国出发游
行,顺次游历而至毗舍离国。世尊于其处,住毗舍离国大林之重阁讲堂。
───毗兰若品终───



五(一)尔时,毗舍离附近,有迦兰陀村,其处有长者子,名为须提那迦兰陀子。
时,须提那迦兰陀子,因有事务,与众多同事共往毗舍离。是时,大众围绕世尊座
处,静聆说法。须提那迦兰陀子见大众围绕世尊座处,静聆说法,而作是念:“我
亦当闻法。”于是,须提那迦兰陀子至听众处,于一方坐下。于一方坐已,而作是
言:“世尊所说之法,我如是知解,住在家者,欲修持梵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如
磨后之真珠者,实非易也。我宜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
尔时,彼大众闻世尊开示教诫之正法,欢喜踊跃,从座而起,礼拜世尊,右绕
而去。时,须提那迦兰陀子,于众人离去后,即诣世尊处,礼拜世尊已,于一面坐。、
于一面坐已,彼白世尊言:“世尊!世尊之开示说法,我已如是知解,住在家者,
能修梵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如磨后之真珠者,实非易也。世尊!我欲剃除须发,
着袈裟衣,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世尊!请受我出家。”“须提那!汝欲从家而出,
成无家之身,得父母之准许否?”“世尊!我欲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未得父母之
准许。”“须提那!如来不受父母不许者出家。”“世尊!我当如是作,若得父母之
许,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
(二)时,须提那迦兰陀子,于毗舍离事务作已,至迦兰陀村求父母之许。至已,
向父母作如是言:“父母亲!对世尊之开示说法,我如是知解,住在家者,能修梵
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如磨后之真珠者,实非易也。我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
家而出,成无家之身,愿听我出家。”说已,须提那迦兰陀子之父母,谓彼曰:“
吾儿须提那!汝实我等所宠爱之独生子,如意安乐,为幸福所围绕。须提那!汝不知
苦是何物,我等宁死亦不欲离汝,何况生而听汝出家乎?”迦兰陀子须提那再次向
父母作如是言:“父母!…… 听〔我出家〕。”再次彼父母向其云:“……不听〔汝
出家〕。”
如是,迦兰陀子须提那曰:“父母若不听我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者。”即卧
倒于无任何铺物之地,“我于此处若无得出家者,至死不起。”如是,迦兰陀子须提
那一日不取食、二日亦不取食、三日不取食、四日亦不取食、五日不取食、六日亦
不取食、七日亦复不取食。时,彼父母向彼作如是言:“须提那!汝实我等所宠爱
之独生子,如意安乐,为幸福所围绕。须提那!汝不知苦是何物,我等宁死亦不欲
离汝,何况生而听汝出家乎?吾儿须提那!起!享受饮食!汝且一边享受饮食、爱
欲,一边行福德之乐!我等不听汝出家。”如是言已,须提那迦兰陀子默然不动。
二次……乃至……三次,须提那迦兰陀子之父母,向彼作是言:“…… 我等不听汝
出家。”第三次,须提那迦兰陀子仍默然不动。
(三) 时,须提那迦兰陀子之友,至彼处而作是言:“友!须提那!汝为父母所
宠爱之独生子,如意安乐,为幸福所围绕,汝不知苦为何物,汝父母宁死亦不欲离
汝,何况生而听汝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耶?起!须提那!享受饮食!汝且一边享
受饮食、爱欲,一边行福德之乐!汝父母不听汝出家。”如是言已,须提那亦默然
不动,二次……乃至……三次,须提那之友向彼而言:“须提那!汝:……。”三次,
须提那亦默然不动。
(四) 时,须提那迦兰陀子之友,至彼父母处。至已,言其父母曰:“父!母!
须提那云:‘ 我将死于此处,否则得出家。’ 而卧倒于无任何铺物之地。卿等若不
听须提那出家,彼必死于此而已。然,若听彼出家,彼虽出家亦得见彼。若须提那
不乐出家时,彼无他趣,届时,彼必归来。请听彼出家。”“卿!我等听须提那出家。”
如是,须提那之友至须提那处语是言:“友!须提那!起!汝父母已听汝从家而出,
成无家之身。”
尔时,须提那迦兰陀子思:“父母已听我出家。”欢乐欣喜,手拭己身而起。
如是,须提那数日间回复体力后,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然后于一面坐。于
一面坐已,须提那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我父母已听我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
世尊!请受我出家。”须提那迦兰陀子,得于世尊之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受具足
戒后未久,尊者须提那取头陀行而修行之。即:成为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着粪扫
衣者、次第乞食者或近住跋耆族村者。
(五)尔时,跋耆乞食难得,谷物因病菌,〔茎叶干枯〕如箸,依赖落穗(残食)
活命非易。时,尊者须提那作如是思惟:“今跋耆乞食难得,谷物因病菌,〔茎叶干
枯〕如箸,依赖落穗(残食)活命非易。然,毗舍离有我诸多亲戚,实是大富者,
食物丰饶,金银财物盈溢,众多资具,谷物充裕。我宜依止亲戚而住,亲戚依我而
行布施、作福德,〔如是〕 诸比丘可得利养,我亦不因乞食而疲劳。”如是,尊者须
提那收摄房舍,持执衣钵,向毗舍离出发,次第游行而达毗舍离。于是,彼住于大
林之重阁讲堂。尊者须提那之亲戚闻:“实然!须提那迦兰陀子已至毗舍离。”如
是,彼等捧六十大盘食物,供养尊者须提那,尊者须提那将此六十大盘食物,转赠
诸比丘。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迦兰陀村,于迦兰陀村次第乞食而行
至父亲家。
(六) 尔时,尊者须提那亲戚家之婢,欲出舍前夜之残粥。因此尊者向婢作是言:
“妹!若欲舍去者,倒我钵中!”如是,须提那亲戚家之婢,将残粥倒入其钵中时,
由其手足声相而得识彼。
于是,尊者须提那亲戚家之婢,往告须提那之母:“我主啊!请知贵少爷须提
那已归来。”“汝言若是真实,我当舍免汝为婢。”时,尊者须提那依一墙下,食前
夜之残粥。尊者须提那之父事毕归来,见须提那依一墙下,食前夜之残粥。见已,
至尊者须提那处而作是言:“须提那啊!岂有食前夜残粥之事?须提那!岂非应去
己家耶?”“居士!我已去汝家,于彼处得来残粥。”
尔时,尊者须提那之父,捉须提那之手臂,而向彼作是言:“须提那!我等归
去!”于是,尊者须提那到己父之家,坐于已设之座位上。时,尊者须提那之父,
向彼言:“须提那!食耳!”“止!止!居士!我今日之饮食已取矣!”“须提那!
〔若是〕承诺明日之食物耶!”尊者须提那默然承诺。尊者须提那从座起立而去。
尔时,尊者须提那之母,其夜过已,以绿色牛粪涂地后,令作二积堆,一为金
币,一为黄金。积堆之大,即立于此边之男子,不见立于彼边之男子;立于彼边之
男子,不见立于此边之男子。以布类覆盖所堆积之宝物,四周围以帷幔,而设座于
中央。然后,告尊者须提那之故妻曰:“媳妇!汝妆扮须提那所适意之装饰”“诺!
母亲!”尊者须提那之故妻如是应诺其母亲。
(七)如是,尊者须提那,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至其父家。至已,坐于已设
之座位上。时,尊者须提那之父至须提那处,令开显二积堆之宝物,然后,言尊者
须提那曰:“我儿须提那!此是汝母陪嫁之财产,其他尚有汝父及祖父之财物。唉!
我儿须提那!汝还俗可得享此财物,〔另方面〕可行功德。唉!须提那!汝应还俗享
此财物及行功德!”“父亲!我非勉强务此,非冒险而行,我实喜修梵行。”
二次……乃至……三次,尊者须提那之父语须提那曰:“我儿须提那!此是汝
母陪嫁之财产,其他尚有汝父及祖父之财物。须提那!汝还俗可得享此财物并行功
德。唉!须提那!汝应还俗享此财物及行功德!”“居士!汝若不瞠怒,我欲语居
士!”“须提那!汝说。”“然,居士!请汝令人作大麻布袋,装满此财货黄金,以
车运出,投于恒河水流中。”“何以故?”“居士!汝因此而存有之恐怖、或不自在、
或畏惧、或劳心,〔如是作〕汝即将不存此患也。”如是说时,尊者须提那之父不喜
而如是言:“儿啊!须提那!为何作如是言耶?”尊者须提那之父告须提那之故妻
曰:“然,媳妇!汝〔是须提那〕所喜爱之故,儿须提那殆愿与汝交谈。”于是,
尊者须提那之故妻,捉须提那之两足,向彼作是言:“我夫!君修梵行之因,彼等
天女是何模样耶?”“妹!我非为诸天女而修梵行也。”是时,尊者须提那之故妻,
心念:“我夫须提那,今日呼我谓妹。”即闷绝倒地。
(八)尔时,尊者须提那言其父曰:“居士!若与我食,当与,勿困惑我也。”
“我儿须提那!请食。”如是,尊者须提那之父母,亲手供养美味硬软之食,使食
充足。时,须提那之母,于须提那食已,两手离钵时,语尊者须提那言:“我儿须
提那!此家实是财丰食多,有充裕之金银、财货、资具、女婢等。须提那!汝还俗
可得享此财物及行功德。唉!须提那!汝应还俗享此财物及行功德!”“母!我非勉
强务此,非冒险而行,我实喜修梵行也。”
二次……乃至……三次,尊者须提那之母言须提那曰:“须提那!此家实是财
丰食多,有充裕之金银、财货、资具、女婢等。故,须提那!请给与续种〔后嗣〕,
勿使离车王没收我等无子嗣者之财产。”“母!此我能为也。”“须提那!汝住何处
耶?”“母!我住大林中。”如是,尊者须提那从座起立而去。
(九)时,尊者须提那之母呼须提那之故妻曰:“然,媳妇!汝月事过后 9 ,受
胎时期当告我。”“诺!母亲!”须提那故妻应诺其母。
未几,须提那之故妻月事过已,正是受胎期。须提那之故妻告其母曰:“母!
我月事已过,正是受胎期。”“然,媳妇!汝妆扮须提那所适意之装饰。”“诺!母
亲!”须提那之故妻应诺须提那之母。
如是,须提那之母伴须提那之故妻,至大林尊者须提那处。至已,语须提那曰:
“我儿须提那!此家实是财丰食多,有充裕之金银、财货、资具、女婢等。故,须
提那!给与续种,勿使离车王没收我等无子嗣者之财产。”“母!此我能为也。”即
捉故妻腕,入大林中,因未制戒,故不知有罪,与故妻三次行不净法。〔如是〕彼女
有胎。
〔时〕地居天大叫唤:“喂!实无垢秽、无过患之僧众,由须提那迦兰陀子生
垢秽、起过患。”闻地居天之叫声,四王天亦叫唤……乃至……忉利天……夜摩天
19……乃至……兜率天……乃至……化乐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乃至……梵
众天亦大叫唤:“喂!实无垢秽、无过患之僧众,由须提那迦兰陀子生垢秽、起过
患。”如是,喊声达梵天界。
时,尊者须提那之故妻,胎成而生男。尊者须提那之友为此儿取名为续种,称
呼须提那之故妻为续种母,称呼须提那为续种父。彼二人后皆出家,均证得阿罗汉
果。
(一〇)然而,尊者须提那生疑悔,“我实不利、我实不益、我实恶利、我实非善
利,我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终生实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之梵行。”
如是,彼为此疑悔,形体枯瘦,容貌憔悴,四肢筋脉悉现,心沈重,意退缩,苦恼、
后悔、悲痛。
时,须提那之友诸比丘语须提那曰:“须提那!汝以前有好姿色,诸根肥满,
容色光泽,皮肤明净。然而,汝今形体枯瘦,容貌憔悴,四肢筋脉悉现,心沈重,
意退缩,苦恼、后侮、悲痛。须提那!汝是否不乐修梵行乎?”“诸友!我非不乐修
梵行,乃因我为恶行,与故妻行不净法。诸友!我于此甚疑悔,‘ 我实……清净无垢
梵行。”“友!须提那!汝实应当疑念,汝实应当后侮。汝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中
出家,而不能终生实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之梵行。须提那!世尊以种种方便为离
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为离缚而说法,非为具缚;为无着而说法,非为有着。然而,
须提那!汝实将世尊所说离欲法,以为具欲;所说离缚法,以为具缚;所说无着法,
以为有着。友!须提那!世尊以种种方便,岂非为离欲而说法;为破憍慢、为调
伏渴爱、为除去执着、为断绝轮回、为灭尽爱、为离欲、为证灭、为涅槃而说法耶?
友!须提那!世尊以种种方便,岂非说诸欲之断灭、说诸欲想之遍知、说诸欲渴之
调伏、说诸欲寻之灭除、说诸欲热之止静耶?须提那!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
增长也。友!须提那!此无宁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
(一一)时,彼诸比丘以种种方便,呵责尊者须提那已,以此事白世尊。尔时,
世尊以是因缘集比丘僧而问尊者须提那曰:“须提那!汝实与故妻行不净法乎?”
“世尊!实然!”
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
非所当为。汝愚人!何故于如是善说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终生实行圆满无缺、清
净无垢之梵行耶?我以种种方便,于此为离欲……愚人!我为说离欲……汝以为〔有
执着〕。愚人!我以种种方便,岂非为离欲……岂非说诸欲之断灭……〔欲热〕之止
静耶?愚人!宁入男根于恐怖毒牙口中,亦勿入于女根中。愚人!宁入男根于毒蛇
口中,亦勿入于女根中。愚人!宁入男根于燃盛之火坑中,亦勿入于女根中。何以
故?愚人!由彼因缘,实可能受死或等于死之苦,而身坏命终后,不生于恶处、恶
道、苦趣、地狱。然而,愚人!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后,当生恶处、恶道、苦趣、
地狱。汝愚人!汝实于此行不正法、在俗法、恶法、秽法、末水法 10 、隐处法、唯
有二人成就法。愚人!汝乃众多不善之最初犯行者、先驱者。愚人!此非令未信者
生信,已信者增长也。愚人!此实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
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尊者须提那后,说难扶养、难教养、多欲不知足、
参与众中、放逸之非。然后,以种种方便,说易扶养、易教养、清净少欲知足、好
头陀行、端正而不参与众中、勇猛精进之美,并且为诸比丘说随顺适切之法后,谓
诸比丘曰:“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为诸比丘制立学处,为摄僧 11 、为僧安乐、
为调伏恶人、为善比丘得安乐住、为防护现世漏、为灭后世漏、为令未信者生信、
为令已信者增长、为令正法久住、为敬重律。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行不净法者,是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须提那品终───
六 尔时,一比丘在毗舍离大林中,以饮食诱惑狝猴,与彼行不净法。时,其比丘
于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毗舍离。此时,众多比丘巡行房舍,至其比
丘之精舍。彼狝猴遥见诸比丘来,见已,走近诸比丘,于诸比丘前振臀举尾,示现
臀部而作淫相。时,诸比丘思:“其比丘必与狝猴行不净法。”而隐匿于一边。时,
其比丘于毗舍离行乞食,得食持归。时,狝猴至比丘处,其比丘将所乞得之食自食
一份,一份与彼狝猴。狝猴食已,向其示现臀部,比丘与狝猴共行不净法。
时,诸比丘语彼比丘曰:“友!世尊岂非已制立学处耶?汝何故与狝猴行不净
法?“友!世尊实已制立学处,乃对女人言,非指畜生。”“友!实然!友!此非
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何故汝于如是善说
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终生实行圆满清净之梵行耶?友!世尊以种种方便,为离
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乃至……岂非为说欲热之止静耶?友!此非令未信者生信
……转向他去也。”
如是,诸比丘以种种方便,呵责其比丘已,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集比
丘众而问彼比丘曰:“比丘!汝实与狝猴行不净法乎?”“实然!世尊!”世尊呵责:
“……行二人成就法。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 ”12“诸比丘!汝等
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行不净法者,即使与畜生行,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狝猴品终───

七 尔时,众多毗舍离出身之跋耆比丘,恣意饮食、恣意睡眠、恣意沐浴。恣意饮
食、睡眠、沐浴,不如理作意、不舍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净之法。彼等于其后,
因亲族不幸、财富之损失、疾病之折磨而有所感触,至长老阿难处而作是言:“大
德阿难!我等非诽谤佛、非诽谤法、非诽谤僧也。大德阿难!我等乃谤己,非谤他
人。我等实是德孤福薄,我等于如是善说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终生实行圆满无缺
清净无垢之梵行。大德阿难!今,我等若得于世尊座前出家、受具足戒,愿我等今
观察善法,于夜之初分、夜之后分力行修习菩提分法,专心修行而安住。大德阿难!
愿代告此事于世尊。”“然!友!”长老阿难许诺毗舍离出身之跋耆子比丘,至世尊
处。至已,以此事白世尊。
“阿难!为跋耆人或跋耆出身者,废除如来既制之声闻弟子波罗夷学处,无有
是处。”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任何比丘,若不舍戒、戒赢
不告示而行不净法者,彼还来,亦不得受具戒。诸比丘!若舍戒、戒羸告示而行不
净法,彼还来,当可受具戒。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受比丘之学戒,不舍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净法者,即使与畜生行,
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八(一)所谓“任何”者,无论何者──由生、由名、由姓、由戒、由精舍、由
行域之任何人── 或上腊、或下腊、或中腊,此即称为“任何”。
“比丘”者,是乞求之比丘、从事于乞食之比丘、着割截衣之比丘、沙弥比丘
13、自称比丘、善来比丘、由三归依受具之比丘、贤善比丘、真实比丘、有学比丘、
无学比丘、由和合僧依白四羯磨无过、应理(如法)受具戒之比丘。此中由和合僧
依白四羯磨无过、应理受具戒之比丘,即此处所谓“比丘”之意。
“学”者,是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此中之增上戒学,即
此处所谓“学”之意。
“戒”者,凡是由世尊所制立之学处,此名为“戒”,修学此〔戒〕者,称为“受
学戒”。
(二)“不舍戒、戒赢不告示”者,诸比丘,告戒赢非即舍戒,或告戒赢即舍戒。
诸比丘!如何是告戒赢而非舍戒?诸比丘!此有比丘,由不满而不乐,欲去沙门法,
以比丘状态为苦、嫌恶、羞耻;好乐在家之状态、好乐优婆塞之状态、好乐净人之
状态、好乐沙弥之状态、好乐外道之状态、好乐外道声闻法之状态、好乐非沙门法
之状态、好乐非释子之状态,言:“我今岂非应舍弃佛?”而告知〔人〕。诸比丘!
如是告戒赢而非舍戒也。
或忧愁不乐……好乐非释子,言:“我今岂非应舍法?”而告知〔人〕 ……乃
至……“我今岂非应舍僧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戒乎?”……乃至……
“我今岂非应舍律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学处乎?”……乃至……“我
今岂非应舍说戒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和尚乎?”……乃至……“我
今岂非应舍阿阁梨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和尚弟子乎?”……乃至……
“我今岂非应舍阿阁梨弟子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同和尚乎?”……
乃至…… “我今岂非应舍同阿阁梨乎?”……乃至……言:“我今岂非应舍同梵行
乎?”而告知〔人〕……乃至……言:“我今是否居士乎?”而告人……乃至……
“我今是否优婆塞乎?”……乃至……“我今是否净人乎?”……乃至……“我今
是否沙弥乎?……乃至…… “我今是否外道乎?”……乃至……“我今是否外道
声闻乎?”……乃至……“我今是否非沙门乎?”……乃至……言:“我今是否非
释子乎?”而告知人。诸比丘!如是告示戒赢而非舍戒也。
或烦闷不乐……欲为非释子,而言:“我欲舍佛如何?”以告人……乃至……
言∶“我欲为非释子如何?”以告人……乃至……言:“我可能将舍佛。”以告人
……乃至……言:“我可能将为非释子。”以告人……乃至……言:“唉!我即舍
佛矣!”以告人……乃至……言:“唉!我即为非释子矣!”以告人……乃至……
言:“我思将欲舍佛。”以告人……乃至……言:“我思将为非释子。”以告人。
诸比丘!如是告戒赢而非舍戒也。
或烦闷不乐……愿乐非释子,言:“我忆念母也。”以告人……乃至……言:
“我忆念父也。”以告人……乃至……言:“我忆念儿也。”……乃至……言:“我
忆念姊妹……男儿……女儿……妻……亲属……亲友……村……镇……田……地
……金……钱……技能。”以告人……乃至……言:“忆念过去之谈笑游戏。”以
告人。诸比丘!如是告戒赢而非舍戒也。
或忧愁不乐……愿乐非释子,言:“我有母,我应养之。”以告人……乃至……
言:“我有父,我应养之。”以告人……乃至……〔兄弟……姊妹……男儿……女
儿……妻……亲属〕……乃至……言:“我有亲友,我应养之。”以告人。诸比丘!
如是告戒赢而非舍戒也。
或忧愁不乐……愿乐非释子,言:“我有母,当养我。”以告人……乃至……
言:“我有父,当养我。”以告人……乃至……言:“我有亲友,当养我。”以告
人……乃至……言:“我有村,我将依其〔村〕生活。”以告人……乃至……言:
“我有镇,我将依之而生活。”以告人……乃至……田……地……金……钱……乃
至……言:“我有技能,依此我能生活。”以告人。诸比丘!如是告戒赢而非舍戒
也。
或忧愁不乐……愿乐非释子,言:“〔修行〕实难。”以告人……乃至……言:
“非易也。”以告人……乃至……言:“我不精进。”以告人……乃至……言:“我
不能。”以告人……乃至……言:“我不喜欢。”以告人……乃至……言:“我不
乐。”以告人。如是亦告戒赢而非舍戒也。
(三)诸比丘!云何告戒羸亦舍戒乎?诸比丘!比丘于此,忧愁不乐……愿乐非
释子,言:“我舍佛。”以告人。诸比丘!如是告戒赢亦舍戒也。
或忧愁不乐……愿乐非释子,言:“我舍法。”以告人……乃至……言:“我
舍僧。”以告人……乃至……言:“我舍戒……律……学处……说戒……和尚……
阿阁梨……共住者……舍阿阁梨弟子……师兄弟……同学。”……乃至……言:“我
舍同梵行。”以告人……乃至……言:“令我受持居士。”以告人……乃至……言:
“令我受持优婆塞。”以告人……乃至……净人……外道……沙弥……外道声闻……
非沙门……乃至……言:“我受持非释子。”以告人。诸比丘!如是告戒赢亦是舍
戒也。
又忧愁不乐……愿乐非释子,言:“我不需佛。”以告人……乃至……言:“我
不需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又……乃至……言:“我何需佛?”以告人……乃至……言:“我何需同梵行?”
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或又……乃至……言:“佛于我无益。”以告人……乃至……言:“同梵行于
我无益。”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或又……乃至……言:“我完全脱离佛。”以告人……乃至……言:“我完全
脱离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舍戒。
其他凡佛之号 14 或法之号、僧之号或戒之号、……或同梵行之号、或居士之号、
……或有非释子之号,由此等之行相、特相、现相以告人者。诸比丘!如是告戒赢
亦舍戒也。
(四)诸比丘!云何不成为舍戒?诸比丘!于此,若有以其行相、其特相、其现
相舍戒者。〔然而〕痴狂人以其行相、特相、现相舍戒者,不成为舍戒也。在痴狂人
之前舍戒者,不成为舍戒也。心乱人舍戒者……于心乱人之前……恼痛人……恼痛
人之前……在天神之前……于畜生之前舍戒者,不成为舍戒也。
中国〔语〕人在边地〔语〕人前舍戒者,彼若不理解者,不成舍戒也。边地人
在中国人之前……中国人在中国人之前……边地人在边地人之前舍戒,彼若不理解
者,不成舍戒也。
为戏笑之舍戒……为骚扰之舍戒……不欲说而说……欲说而不说……向无智人
说……向有智人不说……或不向所有人说者,不成舍戒。诸比丘!如是,不成舍戒
也。
(五)a “行”者,以〔男〕相对〔女〕相,以生支〔入其〕生支,即使入一胡麻
子量,即名为“行”。
a ’“不净法”者,乃不正法、在俗法、秽法、粗恶法、末水法、隐处法、唯有二
人成就法,此名为“不净法”。
“即使与畜生行”者,与畜生女行不净法,非沙门亦非释子,何况人女乎?是
故言“即使与畜生行”。
“波罗夷”者,恰如断头之人,依彼躯体亦不得活。故,是比丘而行不净法者,
非沙门亦非释子。是故言“波罗夷”。
“不共住”者,共住者是同一羯磨、同一说戒而共学者,此名为共住。彼与此
不共,是故言“不共住”。
九(一)有三种女!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也。有三种二根!二根人、二根
非人、二根畜生也。有三种黄门 15 ──人黄门、非人黄门、畜生黄门。有三种男──人
男、非人男、畜生男也。
于人女之三道行不净法者,波罗夷;〔三道即〕大便道、小便道、口是也。非
人女之……乃至……畜生女之三道……口是也。于二根人之……乃至……二根非人
之……乃至……二根畜生之三道……口是也。
于人黄门二道行不净法者,波罗夷;〔二道即〕大便道、口是也。非人黄门之
……乃至……畜生黄门之……乃至……人男之……乃至……非人男之……乃至……
畜生男之二道……口是也。
(二)比丘起淫心,于人女之大便道入生支者,波罗夷。比丘……小便道……乃
至……于口入生支者,波罗夷。比丘……非人女之……乃至……畜生女之……乃至
……二根人之……乃至……二根非人之……乃至……二根畜生之大便道……乃至
……于小便道……乃至……于口入生支者,波罗夷。
比丘起淫心,于人黄门之大便道……乃至……口入生支者,波罗夷。比丘于非
人黄门之……畜生黄门之……人男之……非人男之……畜生男之大便道……乃至
……口入生支者,波罗夷。
(三)比丘之冤家,伴人女来比丘前,令以大便道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入
已觉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时不觉
乐,入已觉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
时不觉乐,入已不觉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比丘之冤家……令坐……
彼若入时、入已、停住不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
若入时、入已、停住、出时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伴人女来比丘前,令以小便道……乃至……令于口入生支,彼
若入时觉乐、入已觉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乃至…不觉乐者,
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人女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乃至……醉者……乃至
……狂者……乃至……颠倒者……乃至……死而未被〔鸟兽〕食者……乃至……死
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将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来比丘前,以
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入已觉
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乃至……二根之人……乃至
……二根非人……乃至……二根畜生带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
……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乃至……
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二根畜生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死而大部分未被食
者……乃至……波罗夷。将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
……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乃至……出时觉乐
者,偷兰遮……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人黄门……乃至……非人黄门……乃至……畜生黄门伴来比丘
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乃至……
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畜生黄门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死而大部分未被食
者……乃至……波罗夷。将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
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人男……乃至……非人男……乃至……畜生男伴来比丘前,以
大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乃
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已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
乃至……波罗夷。将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
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不觉乐者,不犯也。
31 (四)比丘之冤家,伴人女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
……以口坐于生支,以有隔 16 对无隔……乃至……以无隔对有隔……乃至……以有
隔对有隔……乃至……以无隔对无隔。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
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不眠之人女……乃至……已眠……乃至……死而大部分未被食
者……乃至……波罗夷。将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
……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以有隔对无隔……乃至……以无隔对无
隔,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乃至……二根之人……乃至
二根非人……乃至……二根畜生〔……﹞以有隔对无隔……乃至……以无隔对
有隔……乃至……以有隔对有隔……乃至……以无隔对无隔。彼若入时觉乐……出
时觉乐者,波罗夷…… 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不眠之二根畜生……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
……乃至……波罗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觉乐者,偷兰遮……乃至……
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人黄门……乃至……非人黄门……乃至……畜生黄门……乃至
……人男……乃至……非人男……乃至……畜生男﹝……〕觉乐者,波罗夷……乃
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喷者……
乃至……波罗夷。死而大部份已被食者﹝……〕觉乐者,偷兰遮……乃至……不觉
乐者,不犯也。
(五)比丘之冤家,伴比丘至人女前,以生支置于大便道……乃至……小便道……
乃至……于口,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带比丘至不眠之人女处……乃至……已眠者……乃至……醉者
……乃至……颠倒者……乃至……狂者……乃至……死而未被食者……乃至……死
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至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处,以生支置于大
便道……乃至……于小便道……乃至……于口,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偷
兰遮。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带比丘至非人女……乃至……畜生女…… 二根人……二根非人
… …二根畜生……人黄门……非人黄门……畜生黄门……人男……非人男……畜生
男之前,以生支置于大便道……乃至……于口,彼若入时觉乐…… 出时觉乐者,波
罗夷。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带比丘至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食
者……乃至……波罗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之前,以生支置于大便道……乃至……
于口,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不觉乐者,不犯也。
(六)比丘之冤家,将比丘带至人女前,以生支置于大便道、小便道、口,以有
隔对无隔,以无隔对有隔,以有隔对有隔,以无隔对无隔。彼若入时觉乐……出时
觉乐者,波罗夷。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比丘带至不眠之人女处……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
食者……乃至……波罗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之前〔……乃至……〕以有隔对无
隔……以无隔对无隔﹝……乃至……〕觉乐者,偷兰遮。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比反带至非人女前……畜生男前〔……乃至……以有隔对无隔
……﹞觉乐者,波罗夷。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比丘带至不眠之畜生男之前……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
……波罗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之前……〔乃至……以有隔对无隔……〕觉乐者,
偷兰遮。不觉乐者,不犯也。
(七) 犹如详说比丘之冤家,亦如是详说王之冤家、贼冤家、暴恶冤家、干陀贼
17冤家……乃至… … 如此广泛详细解说。
以道入于道者,波罗夷。
以道入于非道者,波罗夷。
以非道入于道者,波罗夷。
以非道入于非道者,偷兰遮。
比丘对于已眠之比丘行淫,醒后觉乐者,当俱犯罪;醒后不觉乐者,污行者当
犯罪。
比丘对于已眠之沙弥行淫,醒后觉乐者,当俱犯罪;醒后不觉乐者,污行者当
犯罪。
沙弥对于已眠之比丘行淫,醒后……当犯罪。
沙弥对于已眠之沙弥行淫,醒后……当犯罪。
(八) 无知者、不觉乐者,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广说品终───
-〇 狝猴、跋耆子、女居士、裸形、外道、少女、莲华色、续〔言〕根有二〔事〕。
母、女、姊妹、妻、弱〔脊〕、长根、疮二〔事〕、泥女像、木女像。
顺陀罗五〔事〕、墓地五〔事〕、骨、龙女、夜叉、饿鬼、黄门、败根者、触。
于拔提城之阿罗汉、眠者、续于舍卫城四〔事〕、于毗舍离之三摩罗 18、于梦之
婆菟迦车。
须拔婆、萨陀、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尼、游女、黄门、居士妇、互相、
老出家、鹿。
(一) 尔时,一比丘与狝猴行不净法。彼生悔心,“世尊已制立学处,我莫非犯波
罗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二) 尔时,众多毗舍离出身之跋耆子比丘,不舍戒、戒羸不告而行不净法。彼
生悔心,“世尊已制立学处,我等莫非犯波罗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诸
比丘!汝等犯波罗夷。”
(三) 尔时,一比丘谓:“若如是者,我当不犯也。”以居士之生支行不净法。
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谓:“若如是者,我当不犯也。”裸形以行不净法。彼生悔心……
“……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谓:“若如是者,我当不犯也。”着草衣……乃至……着树皮衣
……乃至……着木片衣……乃至……着发毛织衣……乃至……着马毛织衣……乃至
……着枭羽衣……乃至……着羊皮衣以行不净法。彼生悔心……“……波罗夷。”
(四) 尔时,一行乞比丘见卧林上之少女而起欲心,以拇指入其生支,致彼女死。
彼生悔心……乃至……“比丘!不犯波罗夷,而犯僧残。”
35(五) 尔时,一青年对莲华色比丘尼有染着心。时,莲华色比丘尼为行乞而入村
已,彼青年即入其草屋,隐坐一处。莲华色比丘尼行乞食后,归而洗足,入草屋坐
其。其时,彼青年捉莲华色比丘尼而犯之。莲华色比丘尼以此事告诸比丘尼,诸
比丘尼又以此事告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若不觉乐者,不犯也。”
(六)尔时,一比丘生起女根,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其和尚、
其受具戒、其腊数,听许与诸比丘尼易。凡比丘诸罪与比丘尼诸罪共通者,于比丘
尼中亦罪。凡比丘诸罪与比丘尼诸罪不共通者,非罪。”
尔时,一比丘尼生起男根,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其和尚、其受具戒、其腊
数,听许与诸比丘易。凡比丘尼诸罪与比丘诸罪共通者,于比丘中亦罪。凡比丘尼
诸罪与比丘诸罪不共通者,非罪。”
(七) 尔时,一比丘谓:“若如是者,我当不犯也。”与母……乃至……与女……
乃至……与妹行不净法。彼生悔心……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犯波罗
夷。”
尔时,一比丘与故妻行不净法。彼生悔心……“……波罗夷。”
(八) 尔时,一比丘是弱脊(背脊软弱),彼因忧苦而〔心〕碎,将己之生支以口
含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有长根,彼由于忧苦而〔心〕碎,将己之生支入于大便道。彼生
悔心……“……波罗夷。”
36 (九)尔时,一比丘见死尸,其身之生支周围皆疮,彼以为:〔若如是者,我当
不犯也。”以己生支入彼生支,由疮出。彼生侮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见死尸,其身之生支周围皆疮,彼以为:“若如是者,我当不犯
也。”以己生支入其疮中,由其生支而出。彼生悔心… … “… … 波罗夷。”
(一〇 )尔时,一比丘欲念炽烈,以生支触泥女像之根。彼生悔心……乃至……
“比丘!非波罗夷,是突吉罗。”
尔时,一比丘欲念炽烈,以生支触木女像之根。彼生悔心……“……突吉罗。”
(一一)尔时,有一从王舍城出家,名为顺陀罗之比丘,顺车道而行,有一女人
云:一大德!请稍等,我顶礼。”彼女一边顶礼而一边举比丘之下衣,以口含其生
支,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觉乐乎?”“世尊!我不觉乐。”“比丘!若
不觉乐者,不犯也。”
(一二) 尔时,一女人见比丘而作是言:“来!大德!来行不净法。”“止!妹!
不许如此。”“来!大德!师不用力,我用力,师即不犯。”其比丘如此作。彼生悔
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尔时,一女人见比丘而作是言:“来!大德!来行不净法。”“止!妹!不许如
此。”“来!大德!师用力,我不用力,汝如是,师即不犯也。”其比丘如此作。彼
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女人见比丘……“……不许如此。”“来!大德!触内部泄于外……乃
至……触外部泄于内,汝如是,汝即不犯也。”其比丘如此作。彼生侮心……“……
波罗夷。”
37 (一三)尔时,一比丘至墓地,见死尸未被〔鸟兽〕食坏,与之行不净法。彼生
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至墓地,见死尸大部分未被食坏……“……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至墓地,见死尸大部分已被食坏……“……非波罗夷,为偷兰遮。”
尔时,一比丘至墓地,见一被切断之头,入生支于张开之口中而触〔肉〕。彼生
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至墓地,见一被切断之头,入生支于张开之口中而不触〔肉〕〔……
乃至……〕“非波罗夷,为突吉罗。”
尔时,一比丘对一女人有染着心,彼女死而被弃于墓地,其骨分散。时,彼比
丘至墓地,集其骨〔作〕女根而入其生支。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
夷,为突吉罗。”
(一四) 尔时,一比丘与龙女行不净法……乃至……夜叉……饿鬼……黄门行不
净法。彼生悔心……“……波罗夷。”
(一五) 尔时,有一比丘根败。彼谓:“我不受乐、苦,如是者,我当不犯也。”
而行不净法……乃至……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彼愚人,彼受或不受俱波罗夷。”
(一六) 尔时,一比丘将与女人行不净法,触之刹那,彼生悔心……乃至……“比
丘!非波罗夷,为僧残。”
(一七) 尔时,一比丘于拔提城之奢提耶林,日中食后,休息而横卧,彼四肢中
风。一女人见〔此〕,坐其生支上,随意作而去。诸比丘见其〔因汗或尿而〕湿〔以
为漏精〕,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因五事生支勃起,即:欲念、大便、小便、风、
毛虫吃咬,而生支勃起。诸比丘!依此五事而生支勃起。诸比丘!言彼比丘因欲念
而生支勃起者,无有是处。诸比丘!彼比丘是阿罗汉。诸比丘!彼比丘无罪,不犯
也。”
(一八) 尔时,一比丘于舍卫城安陀林中,日中食后,休息而横卧。一牧牛女见
此,坐于其生支上。其比丘入时觉乐、入已觉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彼生悔心
……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于舍卫城……一牧羊女见之……乃至…一采薪女见之……乃至
……一取牛粪女见之,坐于生支上……“……波罗夷。”
(一九) 尔时,一比丘于毗舍离大林中,日中休息横卧。一女人见此,坐于生支
上,随意作已,于旁立而笑。其比丘醒后,如是言其女人:“汝为是乎?.”“然!我
为也。”彼生悔心……乃至……“比丘!觉乐乎?”“世尊!我不觉乐。”“比丘!
不知者,不犯也。”
(二〇 ) 尔时,一比丘于毗舍离之大林中,日中休息,倚木而卧。一女人见此而
坐于生支上,其比丘立即而起,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觉乐乎?”“世尊!
我不觉乐。”“比丘!不觉乐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于毗舍离之大林中,日中休息,倚木而卧。一女人见此,坐于生
支上,其比丘立即推开而起,彼生悔心……乃至……“……觉乐乎……不犯也。”
(二一)尔时,一比丘于毗舍离大林之重阁讲堂,日中休息,门开而卧,彼之四
肢中风。其时有多女人,持香、华、鬘来精舍巡观僧园。其时,彼女人等见此比丘,
随意坐于生支上,随意作已,言:“此真是人牡牛(最上之丈夫)。”以香华供之而
去。诸比丘见其〔 因汗或尿而〕湿,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因五事生支勃起……
〔同(一七)〕……诸比丘!其比丘不犯也。诸比丘!日中独坐时,听许闭户而独坐。”
(二二) 尔时,一婆菟迦车之比丘,梦与故妻行不净法,谓:“我非沙门也,我
当还俗焉。”而往婆菟迦车时,途中见尊者优波离,告以此事,长老优波离言:“尊
者!由梦者,不犯也。”
(二三) 尔时,于王舍城有信佛之优婆夷,名须拔婆,彼女如是信解“施不净法
为最上之布施”。彼女见比丘而作是言:“来!尊者!行不净法。”“止!妹!此不
适宜。”“来!尊者!触胸前,如是者,汝不犯也。”……乃至……“来!尊者!触
脐……乃至……触腹……腰……颈……身穴……触毛发……触指问!”……乃至
……“来!尊者!我以手击打,令泄之,若如是,师当不犯也。”其比丘如是作,
彼生悔心。“比丘!非犯波罗夷,乃犯僧残。”
(二四) 尔时,于舍卫城有信佛之优婆夷,名萨陀,彼女如是见解“施不净法为
最上之布施”。彼女见比丘而作是言:“来!尊者!来行不净法。”“止!妹!此不
适宜。”“来!尊着!触胸前……乃至……来!尊者!我以手行,令泄之,如是者,
汝不犯也。”其比丘遂听之。彼生悔心。“比丘!非犯波罗夷,乃犯僧残。”
(二五) 尔时,于毗舍离,离车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与比丘尼行不净,俱觉乐
者,俱〔波罗夷〕当槟出。俱不觉乐者,俱不犯也。
尔时,于毗舍离,离车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与式叉摩那尼行不净……乃至……
沙弥尼行不净。俱觉乐者,当俱摈出。俱不觉乐者,俱不犯也。
尔时,于毗舍离,离车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与游女行不净……乃至……黄门
……乃至……居士妇行不净。比丘觉乐者,当摈出,比丘不觉乐者,不犯也。
尔时,于毗舍离,离车族之青年等,捉诸比丘相互行不净。俱觉乐者,当俱摈
出。俱不觉乐者,不犯也。
(二六) 尔时,一老出家比丘往见故妻,其妻语尊者曰:“来!尊者!我等行乐。”
而捉之,其比丘退而仰面倒,彼妻举裙而坐于其生支上,彼生悔心……乃至……以
此事白世尊。“比丘!汝觉乐乎?”“世尊!我不觉乐。”“比丘!不觉乐者,不犯也。”
(二七) 尔时,一比丘住阿兰若,幼鹿来饮彼小便,以口含其生支,其比丘觉乐,
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犯波罗夷。”
───波罗夷───终


1 此章参照Mahavagga VI,31,5ff及Anguttara N.IV,p.172(Mahavagga)
2 Naleru于觉音注(Samantapasadika)为夜叉名。以下言注乃指觉音注。
3 arasarupa 依觉音注,以合掌尊敬之行礼为“有味”,故云瞿昙为无味者。《增支部》 译本中
Nyanatiloka译为rucksichtslos,Hare 译为laCkS taste . ,于《 善见律》中作色无味也。何
以故?唯有色而实无味。”
4 注云:婆罗门敬礼长者,乃为社会之和乐,故如是说。但原语nibbhoga 于Hare《增支部》译
为无财者,即无社会地位。今bhoga译为悦乐之意。《善见律》 则言为“贡高”,意指不敬礼、
高慢。
5 原语tapaniya是与苦行者(tapassin )同一语。
6 日译〔南传〕依觉音注,译为甚深思念,精进而住于决定者。
7 原语vipallasa,注为颠倒妄见(viparitagaha),即住处颠倒,故言“非我住处也,是此也”,
又谓“此是我等之村,非我等之村”,如此倒乱,佛哀愍此颠倒,且将来众生饥馑时,无如目
连之大神通力者,故不许目连之愿。
8 原语rattannumahata是知夜,即出家以来,知甚多夜之意。即久出家有经验,即僧众产生以
来,经过漫长时间。
9 原语utuni ahosi puppham te uppannam其实应是月事后,依觉音注,出血不绝者不成胎,
言出尽即受胎。于《十诵律》言净洁者,于《四分律》、《有部律》言月期。
10 末水法(odakantika),不净法〔终而用水〕故言也。
11 摄僧(samghasutthutaya)觉音注作“善受如来语”(vacanasampaticchanabhhavo)。
12 同五(一一),但以“狝猴”代〔女人”。
13 samannaya bhikkhu,沙门比丘之意,但依注,檀那请比丘时,如未受具之沙弥亦在比丘数,
于《善见律》亦作“沙弥亦名比丘”故如此译之。
14 Vevacana是形容词,今依《善见律》之译,若依觉音注,佛、法等有名(nama)、号,依名或
号俱成舍戒,例如:言“舍佛”即依名;言“舍三藐三佛陀”、“舍无量意”为依号而舍戒。
15 黄门(pandaka),去势者。
16 有隔(santhata),以物包根。
17 干陀贼(uppalagandha),依觉音注,“取人之心脏者”之意,此盗贼取人之心脏以祀神,故言
之。此贼若掠夺比丘时,因杀比丘者必获大罪,故捉女人来,令破戒而杀之。
18 原本malla,如校订者亦言应为mala。〔 参照一〇 (二一)〕
杂阿含经 中阿含经 长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 南传相应部 南传中部 南传长部 南传增支部 南传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