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戒律】12.僧残八〔第一瞠不懑戒〕
简介:当生气,不满,和恶意控告另一位比丘犯 波罗夷 而无凭证时,犯 僧残.
僧残 八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长老沓婆摩罗子,生年七岁
即证阿罗汉果,凡是诸声闻所应通达者,彼皆通达;于其上,彼已无更上之任何事
可作为,于所作亦无可复加者。时,长老沓婆摩罗子独于静处坐时,心起如是思惟:
“我生七岁而证得阿罗汉果,凡诸声闻所应通达者,我皆通达;无更上之任何事可
作为,于所作亦无可复加者。我如何为僧众服务?”于是,长老沓婆摩罗子,作是
思惟:“我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
(二)时,长老沓婆摩罗子,晡时,从静坐而起,至世尊处。至已,顶礼而坐一
面,摩罗子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我在静坐时……为僧众服务。世尊!我如是思
惟:‘我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 世尊!我欲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
“善哉!沓婆!然则,汝沓婆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是!世尊!”长老沓
婆摩罗子对世尊应诺。
(三) 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然而,诸比丘!僧伽当同意沓婆
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诸比丘!应如是认可。最初,当乞请沓婆;请后,
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若僧时机可者,请僧伽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
配请食人。’ 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请僧伽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诸长
老中,对于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忍者默然,不忍者
请说。
僧已认可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僧已忍……知解。’”
(四) 已被认可之长老沓婆摩罗子,即分配同类比丘于同一处之房舍。比丘中之
诵经者,使彼等能相互合诵经,而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于比丘中持律者,
使彼等相互裁决律,而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比丘中之说法者,使彼等能相
互论法,则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凡坐禅比丘,使彼等互不妨碍,而为彼等
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说粗语而身体强壮者,即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因此,
彼等长老舒适而住。又,比丘中迟来者,为彼等入火光三昧,以其光分房舍。然而,
诸比丘亦有故意迟来者,〔思:〕“我等将能见长老沓婆摩罗子之神通力。”至沓婆
摩罗子处而如是言:“大德沓婆!为我等分房舍。”长老沓婆摩罗子对彼等曰:“长
老!愿乐何处,我即分配于何处。”彼等即故意指示远方。“大德沓婆!为我等分房
舍于耆阇崛山。大德!为我等分房舍于盗人岳;分房舍于仙人山黑石崛。〔……乃至
……〕于毗婆罗山七叶崛〔……乃至……〕于尸陀林蛇须洞〔……乃至……〕于五
摩陀崛〔……乃至……〕颠陀伽崛〔……乃至……〕 浮陀崛……乃至……〕多
浮陀园〔……乃至……〕耆婆伽梨园〔……乃至……〕分房舍于曼直林中之鹿园。”
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彼等入火光三昧,由指头出火行于前面,彼等亦从此光随长老沓
婆摩罗子后而行。长老沓婆摩罗子如是分房舍于彼等:“此是卧?、此是座?、此
是褥、此是枕、此是大便处、此是小便处、此是饮用水、此是洗净水、此是杖、此
乃僧伽之会议处、此时可入、此时可出也。”长老沓婆摩罗子如是分配房舍于彼等,
再归竹林也。
(五)尔时,有慈比丘 1 与地比丘,为新出家小德者故,彼等于僧众中得恶房恶
食。其时,王舍城中之众人喜欢供养诸长老比丘 2 熟酥、胡麻油、添味等备蓄食物。
然而,对慈比丘、地比丘则随便给与屑米饭、酸粥等普通之食物。彼等食后,从乞
食归来,问长老比丘曰:“尊者!于食堂,师等有何物耶?师等有何物耶?”部分
长老言:“友!我等有熟酥、有胡麻油、有添味。”慈比丘、地比丘对诸比丘曰:
“尊者!我等无有何物,唯有屑米饭、酸粥之常食,以应所需。”
(六)尔时,有一善饭居士,供养众僧四种常施食。彼于食堂与妻子站立而侍候,
或捧饭、或捧汤、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某日,善饭居士翌日请食,〔依顺次〕
慈比丘、地比丘被指定应供。此日,善饭居士以事来僧园,至长老沓婆摩罗子处,
向彼顶礼后一面坐。坐已,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善饭居士说法、开示……令欢喜。善
饭居士对长老沓婆摩罗子曰:“大德!于明日我家供食,指定何人耶?”“指定慈比
丘、地比丘。”时,善饭居士不悦而思:“为何有恶比丘将于我家食耶?”归家后
令婢:“明日,受食者来,为彼等设座于谷仓,给与屑米饭添加酸粥。”“诺!主人!”
彼婢如是对善饭居士应诺。
(七) 时,慈比丘、地比丘言:“友!昨日善饭居士请食,指定我等。明日,我
等可受善饭长者及妻子共立侍候,或捧饭、或捧汤、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
彼等欢喜,通夜不能如常入眠。
时,慈比丘、地比丘,于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至善饭居士家。其婢见慈比
丘、地比丘由远方来,设?座于谷仓,对慈、地比丘曰:“大德!请坐!”
时,慈比丘、地比丘如是思:“必是食事未成,此时使我等暂坐谷仓也。”然
而,彼婢持来屑米饭添加酸粥,言:“大德!请食!”“妹!我等来受常施食也。”
“大德!我知也。然而,昨日受我家主人之命:‘明日,受食者来,为彼等设座于
谷仓,给与屑米饭添加酸粥。’大德!请食。”如是,慈比丘、地比丘言:“友!
昨日善饭居士来僧园,至沓婆摩罗子处,必是沓婆摩罗子于善饭居士前中伤我等。”
彼等忧恼,不能如常进食。
时,慈比丘、地比丘食已,归至僧园,收摄衣钵,于门外之仓库蹲坐于僧伽梨
衣,赤面屈肩,垂首悲愤而困惑。
(八) 时,慈比丘尼至慈比丘、地比丘处,如是对彼等曰:“我顶礼大德。”如
是言时,慈比丘、地比丘亦不言。再次……三次,慈比丘尼对慈比丘、地比丘曰:
“我顶礼大德。”三次,慈比丘、地比丘皆不答。“我于大德有何过耶?何故大德不
答我耶?”“妹!我等如是被沓婆摩罗子所害,汝勿关心!”“大德!我能何为?”
“妹!汝若愿意,今日,使世尊摈灭沓婆摩罗子。”“大德!我如何作?我能作何事
乎?”“妹!汝至世尊处,应如是言:‘世尊!此有非善、非适法。世尊!应无恐惧、
无恼害、无危难之此处,而于此处有恐惧、有恼害、有危难。于无风处而起风,其
水若火,我实为沓婆摩罗子所犯也。’”“然!大德!”慈比丘尼应诺慈比丘、地比
丘,至世尊处,顶礼而立一面。于一面立已,慈比丘尼如是对世尊曰:“世尊!此
有非善……所犯也。”
(九) 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沓婆摩罗子曰:“沓婆!汝记忆如其
比丘尼所云之行为乎?”“世尊!如世尊之知我。”世尊再次……乃至……世尊三次
问长老杳婆摩罗子……“如……知我。”“沓婆!汝不能如此答。汝若为者言为,若
未为者当言未为。”“世尊!忆我生以来,梦中亦未曾行不净法,况于觉醒时乎?”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摈灭慈比丘尼,应查问〔教唆此尼之〕
诸比丘。”言已,世尊起座而入精舍。于是诸比丘摈灭慈比丘尼。时,慈比丘、地
比丘对彼诸比丘曰:“诸师!勿摈灭慈比丘尼,彼尼无有何过,因我等瞠怒不喜〔沓
婆〕,欲摈斥之而教唆彼尼也。”“诸师!汝等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长老沓婆摩罗子
耶?”“然!诸师。”
诸比丘中少欲者亦讥嫌非难:“为何慈比丘、地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长老
沓婆摩罗子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以无根波罗夷法诽
谤沓婆摩罗子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以无根波罗夷
法诽谤沓婆摩罗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
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对他比丘恶瞠不满,而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之,〔思:〕‘可能令彼
由此梵行退堕。’彼于后时,或被诘问或不被诘问,其事情 3 无根者,因比丘
住于瞠志故者,僧残。”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他比丘”者,是其他之比丘也。“恶瞠”者,是怒而不快、不喜、愤懑不平。
“不满”者,由瞠怒而不快、不喜、不满意。
“无根”者,不见、不闻、无疑念。
“〔以……〕波罗夷法”者,以四波罗夷之一。
“诽谤”者,自非难或令人非难之。
“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者,令从比丘法退堕、令从沙门法退堕、令从戒法
退堕、令从修德法退堕也。
“后时”者,于彼诽谤时,经过刹那、顷刻、须臾者。
“被诘问”者,究明其被诽谤之事柄。
“不被诘问”者,不被追究所云何事。
“事情”者,有四事,论事、非难事、罪事、行事。
“因比丘住瞠恚”者,由我云虚事、由我云妄事、由我云无实,我以不知而言
之。
“僧残”者,……乃至… 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 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见汝犯波罗夷法。汝非沙门、非释子,
不与汝共布萨、自恣、僧羯磨。”者,语语僧残。云彼犯波罗夷法,不闻而诽谤彼:
“由我闻……”语语僧残。云彼犯波罗夷法,不疑而诽谤彼:“由我疑……”语语
僧残。
(二) 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见之、闻之……”语语
僧残。不见彼……诽谤彼:“我见之、疑之……我见之、闻之、疑之……”语语僧
残。
不闻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闻之、疑之……乃至……我闻之又见之……
乃至……我闻之、疑之、见之……”语语僧残。
不疑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疑之、见之……我疑之、闻之……我疑之、
见之、闻之……”语语僧残。
(三)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闻之……我疑之……我闻
之、我疑之……”语语僧残。闻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疑之
……乃至……我见之……乃至……我疑之、见之……”语语僧残。疑彼犯波罗夷法
而诽谤彼:“我见之……乃至……闻之……乃至……见之、闻之…… ”语语僧残。
(四) 见彼犯波罗夷法,于见有疑,不确信所见、不忆所见、忘失所见;于闻有
疑……忘失所闻;于疑有疑……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疑之、见
之……乃至……我疑之、闻之……乃至……我疑之、见之、闻之……”语语僧残。
(五) 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被见之……”语
语僧残。不闻彼……不疑彼……。
(六)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被见之、被闻之……乃至……
被见之、被疑之……被见之、被闻之、被疑之。”……”语语僧残。不闻彼……不疑
彼……。
(七)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被闻之……乃至……被疑之……
乃至……被闻之、被疑之。”……闻彼……疑彼……。
(八)见彼犯波罗夷法,于见有疑……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被疑之、被见之。”
……乃至……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被疑之、被闻之。”……乃至……忘失所疑
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被疑之、被见之、被闻之……”语语僧残。
四(一)于不清净有清净之见、于清净有不清净之见、于不清净有不清净之见、
于清净有清净之见。
(二)有不清净人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
者,则一僧残、一突吉罗。有不清净人……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僧残。
有不清净人……不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有不清
净人……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非难语罪。
(三)有清净人不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不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
之者,突吉罗。有清净人……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不犯也。
有清净人……不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有清净人
……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非难语罪。
(四)有不清净人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不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
之者,突吉罗……不犯也……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非难语罪。
(五)有清净人不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清净之见……犯一僧残、一突吉罗……
僧残……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非难语罪。
(六)于清净人持不清净之见、于不清净持不清净之见,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
不犯也。
───无根僧残八终───
1 慈比丘、地比丘(Mettiya-bhummajaka bhikkhu),觉音注,此二比丘常作恶事,为六群比
丘最初之二人。汉译多为慈地比丘,似乎是指一人,《五分律》云慈地兄弟。
2 “众人喜欢供养诸长老比丘”,原文manussa icchati theranam bhikkhunam……datum,
日译为“诸居士长老供养诸比丘”。
3 其事情云云……原文amulakan c'eva tam adhikaranam hoti bhikkhu ca dosam pat1tt-
hati samghadisesa依下文注释,且在梵文戒本有sa……adhikaranam bhaved bhiksus
canudhvamsayita dose pratisthed dosen'avocam iti samghavasesah故依此译之。
无根谤学处第八
尔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林园中。时波波国中有一壮士大臣名曰胜军。大富多财受用丰足。所有资产如毗沙门王。虽非王族时诸壮士作灌顶法扶以为王。于胜族女纳以为妃欢众而住。虽淹岁月竟无男女。为求子故祈祷神祇。遍诸天庙及同生天。希望后嗣不遂所愿。然世有云由乞求故。便获子者此诚虚妄。斯若是实人皆千子如转轮王。然由三事方有子息。云何为三。一者父母交会事。二者其母身净应合有娠。三者食香现前。彼王业缘合会时。有一天从胜妙天下托蕴王妃。是最后生乐修胜行。有解脱性趣向涅槃。厌背生死于诸有中皆不欣乐。若聪慧女人有五别智。广说如上。乃至娠在右胁。喜白王曰。大王当知。我所怀孕必是光显宗族。现居右胁是男不疑。时王闻已即大欢庆作如是语。我从久来常思继嗣绍我洪业。我既长养终怀反报。广为惠施福利宗亲。我殁世后称扬我名。而为咒愿。愿我父母所生之处以福庄严。是时彼王置妃高楼随意而住。适其时节供给所须。常令女医为调饮食。冷热合度诸味具足。奇妙珠璎以为严饰。如天婇女游欢喜园。常处床座足不履地。目不观恶色。耳不听恶声。经九月已便诞一息。颜貌奇特人所爱乐。额广眉长。鼻高修直顶圆若盖。色美如金。垂手过膝。众所称叹。过三七日聚会宗亲。其父以儿示诸亲曰。此儿今者当立何字。其儿生已自然净洁。未离床褥不为便利。诸人议曰。中国之法若天然净洁者名之为实。然此童儿禀识清净。未离床褥便利不为。净洁过人便成实物。复是壮力大王之子。应与立字名实力子。其实力子诞生之日。五百壮士各并生男。随其家族而立名字。时胜军王即以太子授八养母。二供乳哺二作褓持二为澡浴二共欢戏。给以乳酪醍醐石蜜。速使长大如莲出池。时有相师于母怀中睹见孩子。即便生念。此孩子者是二足福田。若人于此少兴供养。彼人当获胜功德利。作是念已告乳母曰。幸见慈悲授我孩子。我欲随情少时供养。乳母报曰。我于孩子实无自在。汝欲得者可白王知。是时相师诣大王所。而白王言。王之圣子是胜福田。若人于此少兴供养。彼人当获胜功德利。幸见授我微伸供养。时王报曰。可随汝意。时彼相师便抱归舍。先沐浴已次涂妙香。以上价衣而覆身上。以酥蜜乳粥盛宝器中持以奉上。既供养已送归王所。是时童子年渐长大。备教书算手印技术悉皆明了。又刹帝利王种族之法。所有业艺咸令习学。所谓乘骑象马控御兵车。刀器干戈钩索之类。手足奇巧斫射之仪。无不通解。时同日生五百童子。如前技艺亦皆明达。其父尔时于春夏冬。为造三殿并三苑园。三种婇女谓上中下。后于一时其实力子升处高楼。将诸伎女共为娱乐。每日三时五百童子常来集见。曾于他日其五百人出外畋猎。竟日驰骋一无所获。遂住林野明日出游。多有所得至暮方还。便相议曰。日既将暮无缘赴集。待至明朝方见太子。至第三日众人方见。于时太子告众人曰。仁等与我同生常共游戏。何意三日方来。白言我等出畋。曰何谓为畋。答广杀诸鹿。太子曰。彼何饮食。答曰饮水食草。若如是者无损于人何缘伤杀。答曰若见杀时心生喜悦。太子曰。仁等不应见他受苦心生欢乐。诸人议曰。由此太子不自出畋。于我诸人便生讥贱。我当令彼亦共畋游。时彼诸人至大王所。白言大王。王之太子生处深宫。若敌国来必生怖惧。何意不令太子游猎。若数出畋心便勇健。与敌国战情无退怯。时胜军王闻此议已。告实力子曰。汝今可出试学畋游。答言不愿。王曰汝是刹帝利种应习兵戈。于时太子不敢违命随众而出。诸人议曰。今此太子父若殁后当必为王。我等今时尽心承事。能令于后禄位增长。白太子曰。可于斯住。我拥群鹿令。至于此。即便安在合围之处。时彼诸人多拥群鹿。太子遥见群鹿惊走。身被箭中张口而至。便作是念。假使有人心无慈愍不惧后世。尚不于此起毒恶心。况加杀戮。去此不远有守围人。太子为护彼情。便放三箭遥射群鹿。或入髀间或穿角际。箭便堕地曾无伤损。诸有麋鹿至围合所。悉皆放出随意逃窜。时诸群从皆作是念。太子久来善习弓矢。今日定应多杀麋鹿。及至详观曾不获一。皆作是念。或容太子已令车乘先载归还。时彼诸人问太子曰。所获麋鹿今在何处。太子报曰。猛兽惊奔几将杀我。彼守围人报诸人曰。君等何因遣不害人令其守当若此欲杀一不得遗直尔迳看任其走出。诸人闻已皆共瞋嫌。我极艰辛身体伤损拥聚群鹿。斯皆放散我宜共害。又更议曰。若害此者波波国主。定当杀我宜弃而归。是时太子便生是念。此等与我抚尘共戏。为不获鹿弃我荒林。我若为王于此诸人为不饶益。作是念已徐归本城。既至宫中以手支颊愁思而住。时彼内人来至其所。于时太子不以目观。内人见已入白王曰。大王当知。太子见我目不正视。以手支颊愁悴而住。王亲顾问。汝今何意怀忧不乐。白言父王。令我作屠猎事岂得不忧。王曰畋猎之事尔不爱耶。白言。实非所爱。王曰。从今已去更勿出畋。时实力子便生是念。俗徒多难众苦逼迫。常被烦恼之所羁绊。出家闲寂乃至尽形纯一无杂圆满梵行。我今宜应以正信心。从家趣非家而离尘俗。尔时波波国有外道六师不远而住。所谓晡刺拏迦摄波子末塞羯利瞿舍梨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市多鸡舍甘跋罗子脚俱陀迦多演那子尼健陀慎若低子等。非一切智怀一切智慢。令诸人众渴仰归诚。尔时实力子。便往诣彼六师之所。白晡刺拏迦摄波曰。何者是仁所宗法理。于诸弟子以何教授。勤修梵行当获何果。彼师告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见作如是说。无施无受亦无祠祀。无善恶行无业因缘无异熟果。无今世无后世。无父无母。亦无化生有情于此世间。无阿罗汉正趣正行。此世他世于现法中得自觉悟。正证圆满皆悉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此事皆无于此有命。名之为生。此身谢已五大分离更无生理。名之为死。地归于地。水归于水。火归于火。风归于风。诸根归空。四人舆至焚烧之处。以火烧讫。但有残骨更无所知。愚智同此。与者名施。取者名受。诸说有者皆是虚妄。时实力子闻是语已便作此念。此之大师背正路行邪道。犹如险途是可怖畏。智者所弃不应修习。说伽他曰。
恶慧说恶法 实愚称大师
此法将为是 何者名非法
如是知已如击空器但有虚声。弃之而去。时实力子复更往诣末塞羯利瞿舍利子所。而白之曰。何者是仁所宗法理。于诸弟子以何教授。勤修梵行当获何果。彼师告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见作如是说。一切有情无因无缘而有烦恼。一切有情无因无缘为烦恼所逼。一切有情无因无缘而有清净。一切有情无因无缘而得清净。一切有情无因无缘而有无知。一切有情无因无缘了无知事。一切有情无力无勤。无勇无进无自无他。一切有情诸有命者无有威势。于六生中常受苦乐。过此便无。时实力子闻是语已便作是念。此之大师背正路行邪道。犹如险途是可怖畏。智者所弃不应修习。说伽他曰。
恶慧说恶法 实愚称大师
此法将为是 何者名非法
如是知已如击空器但有虚声。弃之而去。时实力子复更往诣珊逝移毗刺知子所。而白之曰。何者是仁所宗法理。于诸弟子以何教授。勤修梵行当获何果。彼师告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见作如是说。若自杀教他杀。自斫教他斫。自煮教他煮。自盗邪行妄语饮酒。及以教人为杀等故。穿墙开锁守捉险途。持诸剑轮杀害群品。于大地上所有有情悉皆斩斫。令其命断为大肉聚。弶伽河已南作斯恶业。弶伽河已北设大福会。不由此故有罪福因招罪福报。又复不由布施持戒少欲知足而获当果。时实力子闻是语已便作是念。此之大师背正路行邪道。犹如险途多有怖畏。智者所弃不应修习。说伽他曰。
恶慧说恶法 实愚称大师
此法将为是 何者名非法
如是知已如击空器但有虚声。弃之而去。时实力子复更往诣阿市多鸡舍甘跋罗所。而白之曰。大师。何者是仁所宗法理。于诸弟子以何教诲。勤修梵行当获何果。彼师答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见作如是说。此七事身无能作无所作。无能变化无所变化。不可损害其体恒存。何谓为七。所谓地身水身火身风身苦身乐身命身。聚在一处犹如芦束。运动转变互不相恼。罪福苦乐亦不相忓。假使有人斩截他首彼无苦痛。于其身中孔隙之内。刀剑随过不损其命。于此实无能杀所杀。能问所问。能忆所忆。于其四方有一万四千缘生产门。复有六万。六千乃至五三二一半业差别。又有六十二行六十二中劫二千地狱。三千诸根三十六精气。四万九千龙族。四万九千妙翅鸟族。四万九千以人顶骨食外道种族。四万九千露形外道种族。四万九千邪命外道种族。有七种想七种阿苏罗。七种毕舍遮七种天七种人。有七百七池。有七百七梦。有七百七岸。有七百七峰七种胜生。十种增长八大人地。如是经于八万四千大劫。所有愚智皆尽苦边。譬如有人以细丝萦。掷虚空中还堕于地。如是愚智经八万四千大劫。轮回往复尽苦边际。于此世间实无沙门婆罗门能作是说。我制戒禁令诸弟子常勤苦节坚修梵行。未熟之业能令成熟。业既熟已能舍众恶至苦边际。必定能断诸有苦乐。说劫增减此事皆无。然而必须流转生死。
尔时实力子闻是语已便作是念。此之大师便背正路行于邪道。犹如险途多有怖畏。智者所弃不应修习。说伽他曰。
恶慧说恶法 实愚称大师
此法将为是 何者名非法
如是知已如击空器但有虚声。弃之而去。时实力子复更往诣脚俱陀迦多衍那子所。而白之曰。大师。何者是仁所宗法理。于诸弟子以何教诲。勤修梵行获得何果。彼师答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见作如是说。若有人来至于我所。作如是问。有后世耶。我报言有。无耶。我报言无。亦有亦无耶。我报言。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耶。我亦报言。非有非无。若有问我。为是耶。我报言是。为非耶。我报言非。为是非耶。我报言。是非。非是非耶。我报言。非是非。若问后世一异。亦如是答。时实力子闻是语已便作是念。此之大师背正路行邪道。犹如险途多有怖畏。智者所弃不应修习。说伽他曰。
恶慧说恶法 实愚称大师
此法将为是 何者名非法
如是知已如击空器但有虚声。弃之而去。时实力子复更往诣尼揵陀慎若低子所。而白之曰。大师。何者是仁所宗法理。于诸弟子以何教诲。勤修梵行获得何果。彼师答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见作如是说。若诸人等见有所受苦乐之事。皆由先世所造业因。以苦行力能除宿业不造新业。决生死堤证无漏法诸业便尽。诸业尽故诸苦亦尽。时实力子闻是语已便作是念。此之大师背正路行邪道。犹如险途多有怖畏智者。所弃不应修习。说伽他曰。
恶慧说恶法 实愚称大师
此法将为是 何者名非法
如是知已如击空器但有虚声。弃之而去。还归本宅升高楼上。以手支颊作如是念。于此世间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颇有一人能持一二三四句。神验咒术明药方法。于生死中无明牢狱。不用多功令我出离。诸佛常法观察世间。无不见闻无不知者。恒起大悲饶益一切为大护者。雄猛第一无有二言。依定慧住。显发三明。善修三学。善调三业。渡四瀑流。安四神足。于长夜中修四摄行舍除五盖。远离五支超越五道。六根具足六度圆满。七财普施开七觉花。离世八法示八正路。永断九结明闲九定。充满十力名闻十方。千自在中最为殊胜。得四无畏震大音声作师子吼。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诸世界。谁增谁损。谁遭重苦厄难之事。谁趣恶道。我今以胜方便于三恶道拔济令出。安人天趣使住涅槃。陷欲泥者常思拯救。无圣财者令得圣财。佛出世间谁当获益。谁有无明翳覆其眼。以大智药令目开明。无善根者令种善根。种善根者令其成熟。其成熟者令得解脱。如有说言。
假使大海潮 或失于期限
佛于所化者 济度不过时
如母有一儿 常护其身命
佛于所化者 愍念过于彼
佛于诸有情 慈念不舍离
思济其苦难 如母牛随犊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此实力子。曾于佛所种诸善根。犹如熟痈唯待铍决。今正是时堪任教化。复观此人为受佛化为弟子化。为神力化为威仪化。观知乃由弟子威仪方能济度。时马胜苾刍于人天中威仪最胜。世尊即告马胜苾刍曰。汝可知时当观波波国中实力太子。时马胜苾刍默然受教。既至明日日初分时执持衣钵。入王舍城次第乞食。食事既讫于食后时举床席已。执持衣钵渐次游行。至波波国于水蛭林住。还以日初分时执持衣钵。入波波城次第乞食。举足下足观视屈伸。擎持衣钵威仪进趣悉皆详审。时实力子于高楼上而遥见之。行步安详曾所未有。威仪进止无有亏失。既遥见已作如是念。于此国内诸出家人。此之威仪实所不见。然出家者于聚落内整肃威容。在兰若中则不如是。今我宜应令人伺察居林野处能如是不。作是念已。即令使者随此苾刍所至之处。若居兰若简绝人徒。彼此容仪有别异不。使者奉教随马胜后私观察之。时马胜苾刍城中得食。诣水蛭林衣钵水罗置一面已。振去衣尘以罗滤水澡手濯足。取黄落叶布之于地却坐而食。饭食已收弃残叶举置衣钵。更洗手足结跏而坐。譬如盘龙威仪寂静正身而住。时彼使人既观察已。还白太子曰。城内见彼苾刍威仪庠序。既至林野百倍胜前。时实力子告御者曰。汝今宜应速可严驾。欲诣林所观彼苾刍。御者衔命严整驾驷。太子乘车导从而往。既至林所徒步而行。便诣马胜住处遥观尊者马胜跏趺入定。作如是念。我今不应令彼苾刍乱殊胜定。待彼出定我当就礼。作是念已随处而住。时尊者马胜至晡后时方始出定。时实力子即渐前行。顶礼双足在一面住。白言。大德。为是大师为是弟子。马胜报言。我是弟子非大师也。复问之曰。师与弟子优劣如何。马胜报曰。极有优劣。太子当知。妙高山王比乎芥子。以大海水同于牛迹。亦犹白日等彼萤光。于时具寿马胜说伽他曰。
妙高比芥子 大海同牛迹
空方藕丝穴 白日拟萤光
世间所有物 不可为譬喻
弟子望于师 其事亦如是
时实力子闻是说已便作是念。如苾刍说功德差别。岂非更有妙觉世尊及殊胜法。如是知已问马胜曰。大德。我今颇得于此善说法律。出家圆具成苾刍性。于大德所修梵行不。马胜报曰。太子。汝之父母见听许不。实力子曰。大德。未曾听许。马胜报曰。若如来及如来弟子与他出家。父母不听无宜辄度。实力子曰。大德。我以方便必令见许。马胜报曰。斯极善哉。时实力子闻是语已。恭敬欢喜奉辞而去。便归本宫白父母曰。二亲当知我已正信今愿出家。父母报曰。汝今知不。我唯一子。常所爱念观视无厌。假令命尽尚不欲离。况复形存而当见别。太子白曰。见听者善。若不许者我从今日更不饮食。虽闻此语亦未见听。时实力子一日断食。如是二三乃至六日不饮不食。时彼父母诣其子所。而告之曰。汝自幼童常受安乐。于诸苦事曾所未经。梵行难修独身难住。随宜卧具兰若难居。至尽形寿猛兽同处。至尽形寿从他乞食。至尽形寿断诸欲乐。至尽形寿永绝嬉戏。太子汝应住此受诸欲乐。随情布施修诸福业。太子虽闻是语默无所对。时彼父母令诸亲属劝实力子。时诸亲属同来劝喻。如父母所言悉皆向说。然实力子默然无答。时彼父母令实力子亲友知识亦同劝喻。如前父母所告之言悉皆向说。然实力子同前默然。第二第三亦无言答。时彼知识见其坚固。第二第三一无言答。时诸亲友知实力子志意坚固。诣王及妃具陈情理。某等殷勤诱喻执志不移。观此容色必无退转。恐损太子。愿垂听许出家离俗明智共称。若许舍家全其寿命。后不欣乐还归本宫。若离生缘更何所趣。父母报曰。必如是者宜听出家满其志愿。亲友承旨报太子曰。父母垂慈许令入道。实力闻已庆喜弥增。稍加饮食渐益康健。辞违父母诣彼林中。礼谒马胜苾刍在一面坐。白言。大德。我之尊亲已见听许。幸愿慈悲与出家法。进受圆具教以威仪。于大德所善修梵行。时具寿马胜报言。如是即与出家并受圆具。寻告之曰。汝今知不。苾刍作业有其二种。谓读诵修定。汝为读诵为修定耶。便报师曰。邬波驮耶。二种俱作。便于昼日专心读诵。若在静夜系念禅思。如是不久善闲三藏。精勤策励无舍须臾。烦恼断除证阿罗汉果。时马胜苾刍所有弟子门人。随其意乐所学差别悉令受已。诣余村坊城邑聚落而作安居。至八月十五日前安居满。作衣已竟执持衣钵。往波波城水蛭林所。安置衣钵濯足澡手。诣其师处礼双足已在一面坐。时彼诸人各随所证具白其师。复更问余三藏要义。而白师曰。我等既见邬波驮耶亲承咨决。我等欲往奉见世尊。报言。具寿。随汝意去。时实力子白马胜苾刍曰。邬波驮耶。我已得见如来法身。未睹色身。我今欲往观佛色身。答言。随意。汝今当知如来应正等觉。是大珍宝出现世间。实难逢遇如乌昙跋罗花时乃一现。时实力子既蒙许去。至明日已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入波波城次行乞食。还至本处饭食讫。执持衣钵诣王舍城。如前威仪洗手足已往诣佛所。尔时世尊。于无量百千苾刍众中而为说法。世尊遥见实力子来。告言。善来今正是时随汝意坐。时实力子礼佛足已于一面坐。时王舍城中诸苾刍众。不依同类分僧卧具。所谓经师与律师。经师与论师。经师与法师。经师与禅师。律师与论师。律师与法师。律师与禅师。律师与经师。论师与法师。论师与禅师。论师与经师。论师与律师。法师与禅师。法师与经师。法师与律师。法师与论师。禅师与经师。禅师与律师。禅师与论师。禅师与法师。于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师。不以同类令聚一处。如是不依同类分与房舍卧具之时。时诸苾刍共相将护失所受业。各令善品不得增长。如莲花无水日见衰损。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此实力子于先佛所宿有正愿。作如是念。我当云何得为僧伽作分卧具者。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汝诸苾刍应差实力子。与僧伽作分僧卧具人。若更有余如是流类具五法者。应差作分卧具人。若无五法即不应差。设差应舍。云何为五。有爱有瞋有痴有怖不知分与不分。若具五法应差。已差不应舍。云何为五。谓无爱无瞋无痴无怖知分不分。如是应差。如常鸣揵稚敷座具。先言白已次总集僧。对众应问。当劝喻云。汝某甲能与僧伽作分卧具人不。彼答言能。此苾刍作白羯磨(广如百一羯磨中)。
时实力子被众差为分卧具人已。所有众僧房舍卧具。皆依同类而处置之。经师经师共同。律师律师共同。论师论师共同。法师法师共同。禅师禅师共同。彼得随意同住言议无违。所修善品日夜增长。如莲处池其水充盈见日开发。
时有诸苾刍半更方至。时实力子以神通力。于一指放光而分卧具。复有余诸苾刍众。情欲乐见实力子胜上人法神通希有者。故至一更而来投宿。时实力子二指放光为分卧具。有一更半至三指放光。二更至者四指放光。半夜至者五指放光与分卧具。时诸苾刍既见殊胜神通事已。各作是念。我等不应令大声闻具威德者为分卧具。而更以胁着床纵意睡眠。是不应作。彼各初夜后夜减省睡眠端思而住。由勤策故未证者皆证。已证者不退。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诸苾刍。我弟子中分僧卧具。此实力子最为第一。世尊圣教既弘广已。时婆罗门居士为苾刍众设诸饮食。时六众苾刍知有美好上妙饮食。即便往彼而啖食之。时诸信心婆罗门等作如是语。圣者。大德耆宿何意不来。六众报曰。如此粗餐彼岂来食。施主报曰。世尊记我于供养中最为第一。彼诸耆旧宁容不食。圣者仁于善说法律之中舍俗出家。不慎口言出无惭语。宜当速去更勿复来。时诸苾刍闻是事已便往白佛。佛言。应差实力子为分食人。若更有如是流类。亦应差遣作分食人。不具五法者即不应差。若差应舍。云何为五。谓有爱瞋痴怖不知分与不分。翻此应差。准前作法如是应差。令一苾刍作白羯磨(广如百一羯磨中)。
时实力子被众差为分食人已。彼为僧伽分三种食。谓上中下。时有客苾刍初日与上食。第二日与中食。第三日与下食至第四日令行乞食。时实力子为诸苾刍。若客若主分授房舍及以卧具饮食所须。随现住者从老至少。次第而与曾无亏失。时实力子与二苾刍。一名善友。二名大地。于生生中常为怨恶。从南国来至王舍城。时二苾刍问余苾刍曰。谁是僧伽知食。次者报言。是具寿实力子。时彼二人诣实力子处。而报之曰。我等二人随次与食。时实力子于初来日。便与二人上妙食次。时彼施主问曰。明日谁当至我家食。答言。是友是地施主闻已作如是念。彼二苾刍闻是恶行。若来就食当设随宜。至第二日与中食次。施主有事复无好食。至第三日与粗食次。时彼二人作如是语。我今极苦。云何实力子三日之中。故心与我粗恶饮食。共相恼乱令受大苦。我当与彼作无益事。彼二有妹苾刍尼。名曰友女。住王园寺。于时友女往二兄处。至已各礼其足在一面坐。时彼二人虽见妹来。不相瞻视亦不共语。是时友女问二兄曰。何意二圣见我来至。不相瞻视不共言语。彼二答曰。妹我被实力子乃至三朝。与我食次极是粗恶令我食啖。汝今云何不助于我自安而住。友女报曰。圣者。我今欲何所作。报言。妹汝今宜往诣世尊所作如是白。大德彼圣者实力子。作不轨事共我行不净行。犯波罗市迦。我亦当往作如是语。如妹所言其事实尔。我等先知。友女报曰。我今云何知彼实是清净苾刍曾无愆犯。云何辄以无根他胜之法而毁谤之。彼二报曰。乃至汝若不为我等作如是语。我等终不瞻视于汝共为言说。是时友女闻是语已。俯仰须臾告二兄曰。我当为作。兄言。妹汝且住此。我等先可至世尊所汝随后来。时二苾刍往世尊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时彼友女斟酌兄至。便诣佛所礼已而立。白世尊曰。大德。彼圣者实力子。作不轨事共我行不净行。犯波罗市迦。时友地苾刍即便白佛。实尔薄伽梵。实尔苏揭多。如妹所说我等先知。时实力子亦复在此大众中住。
无根谤学处之二
尔时薄伽梵命实力子曰。汝闻斯语不。白佛言。我闻薄伽梵。我闻苏揭多。佛言。实力子其事如何。实力子白佛言。世尊。我之虚实唯佛所知。佛言。实力子。于此时中勿作是说。应作是言。若实言实。若虚言虚。实力子曰。我不曾忆薄伽梵。我不曾忆苏揭多。尔时具寿罗怙罗。于世尊后执扇扇佛。时罗怙罗白佛言。世尊。彼实力子何劳见问。现见友女苾刍尼亲在佛前。云实力子共为恶行犯波罗市迦。兄弟二人面证言实。佛告罗怙罗。我今问汝随汝意答。罗怙罗。若苾刍尼来至我所作如是说。大德。圣者罗怙罗作不轨事。共我行不净行犯波罗市迦。时友地苾刍即便证云。实尔薄伽梵实尔苏揭多。如妹所说我等先知。罗怙罗。我闻是语即问汝云。其事虚实汝云何答。罗怙罗白佛言。世尊。大德。若忆云忆。若不忆云不忆。世尊告曰。汝且痴人能云不忆。何怪实力子清净苾刍。实无罪过云不忆耶。尔时世尊告诸苾刍。如实力子实无罪过。汝等应知。友女苾刍尼自言犯罪。应当灭摈。其友地二苾刍应可详审善问其事。汝如何见何处见。以何因缘往见其事。
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便入室寂定而住。时诸苾刍见佛寂定。便共忆持实力子是清净人。友女苾刍尼以其自言共为摈斥。友地二苾刍审问其事。汝如何见何处见。以何因缘往见其事。时诸苾刍具问之。时彼二苾刍作如是说。诸具寿。彼实力子。我不见犯不净行法波罗市迦。然由具寿实力子乃至三日与我粗恶食。气力衰羸极相恼乱。我以欲瞋痴怖故作是说。其具寿实力子。实是清净无有过咎。不作不净行不犯波罗市迦。尔时世尊。于晡后时从静处起。于苾刍众中就座而坐。时诸苾刍白佛言。世尊。我等诸苾刍。见佛世尊入室寂定。便共忆持实力子是清净人。友女苾刍尼由其自言已令灭摈。友地二苾刍审问其事。汝如何见何处见。以何因缘而见其事。我等具问之。时彼二苾刍作如是说。诸具寿彼实力子。我不见犯不净行法得波罗市迦。然由具寿实力子乃至三日与我食次。令食恶食气力衰羸极相恼乱。我以欲瞋痴怖故作是说。其具寿实力子。实是清净无有过咎。不作不净行不犯波罗市迦。尔时世尊。闻是说已告诸苾刍曰。云何彼二痴人。为少饮食因缘作故妄语毁谤清净苾刍。世尊即于尔时说伽他曰。
若人故妄语 违越于实法
不惧于后世 无有恶不造
宁吞热铁丸 猛焰烧身遍
不以破戒口 啖彼信心食
当尔之时。于虚空中有诸天众。说伽他曰。
实力超三有 尚招于毁谤
是故有智人 不应乐生死
段食真可厌 苦中最为极
犹如食子肉 增长诸烦恼
如何汝今知清净苾刍实不犯罪。以无根波罗市迦法而见谤毁。尔时世尊以此因缘广说如前。乃至告友地苾刍曰。汝二痴人知清净苾刍实不犯罪。以无根波罗市迦法行谤毁耶。彼二白佛。实尔世尊。佛以种种呵责。汝所为非。非清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告诸苾刍曰。应知有三种人定堕泥犁狱。云何为三。若人自行破戒劝他破戒。此谓初人定堕泥犁狱。若人自行不净行。于清净苾刍以无根波罗市迦法而谤毁之。此是第二人定堕泥犁狱。若人作如是见作如是语。言欲是净。言欲是妙。欲可受用。欲无过失。于恶欲境极生爱着。此是第三人定堕泥犁狱。世尊尔时说伽他曰。
若人生世中 口常出刀剑
由此恶说故 常斩于自身
若赞于恶人 毁谤贤善者
由口生众过 定不受安乐
犹如博弈人 失财是小过
于他清净者 谤毁成大愆
经于百千岁 堕在肉胞狱
复于此狱中 更受四万岁
若以恶心语 谤毁于善人
由斯恶业缘 当堕于地狱
尔时世尊作呵责已。告诸苾刍曰我观十利。广说如前。乃至我于毗奈耶中。为诸声闻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怀瞋不舍。
佛在王舍城。尔时瓶沙王。日日次请五百僧食城内。臣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各各行道。未有专知差次请者。六群比丘常往好处。诸人问言。我等为僧次第设食。何故长老常来不见余人。如是呵责。而犹不已。时陀婆力士子年十四出家为道。在静处作是念。今瓶沙王日日次请五百僧食城内。臣民亦复如是。而僧无有差次会者。致使六群选择好处以失众望丧人施意。若我二十受具足戒得阿罗汉获六神通。当为众僧作差会及分卧具人。至年十六便成罗汉得六神通年满二十受具足戒。便作是念。我先愿为众僧作差会及分卧具人。今时已至便应作之。即诣王舍城诸比丘所说先所愿。诸比丘即以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陀婆。汝实欲为僧作差会及分卧具人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赞少欲知足赞戒赞持戒已。告诸比丘。今听陀婆为僧作差会及分卧具人。僧应白二羯磨。差一比丘白言。大德僧听。今此陀婆比丘欲为僧作差会及分卧具人。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此陀婆比丘欲为僧作差会及分卧具人。谁诸长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说。僧已听陀婆比丘作差会及分卧具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于是陀婆。即为僧作差会及分卧具。分卧具时。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共。乐静乐静共。诵修多罗诵修多罗共。持律持律共。法师法师共。呗??呗??共。阿练若阿练若共。乞食乞食共。坐禅坐禅共。如是等众行不同。各得其类。随宜示导诸房舍处。一切比丘咸得所安。诸方比丘有暮至者。辄诣陀婆求住止处。陀婆即入火光三昧。左手出光右手示卧具处。莫不允合。时诸远方闻陀婆比丘。为王舍城僧差会及分卧具有如是德。皆作是念。我当往彼问讯世尊并见陀婆及睹神力。于是发来投暮到城。至陀婆所求住止处。陀婆皆悉如法安处。次差会人亦复如是。
时王舍城有善饭长者。见法得果。日为二比丘作上美食自来请之。慈地兄弟并薄福德分。卧具差会时。常得粗恶阶次。幸遇差至其家。善饭知已便生是念。此等恶人无清净行。云何受我上美供养。即便还归语其妇言。汝可更作粗恶之食。慈地等来。门外敷座使婢下之。妇即受教。设办粗恶。慈地兄弟至时持钵到善饭家就座而坐。群婢于是持粗食出。慈地见便问言。姊妹汝家常作好食。今何故粗。婢言我是下人不知所以。食讫便还。道中行骂陀婆力士子。要当令汝受苦剧。我到所住已向诸上座言。陀婆力士子随爱瞋痴畏。若畏与好不畏与恶。诸比丘言。汝等莫作是语。陀婆比丘随爱恚痴畏。何以故。陀婆比丘得阿罗汉备六神通。随爱恚痴畏无有是处。慈地言。正以得神通故。观见诸家有好有恶。好与余人恶辄差我。是故我言。随爱恚痴畏。作是语已。出于余处。先为陀婆作恶名声。然后至王舍城。到其妹尼弥多罗所。弥多罗见二兄来。迎礼问讯。慈地兄弟皆不共语。弥多罗言。不忆犯。兄何故如此。慈地答言。汝不助我。故致使陀婆苦我如是。弥多罗言。兄欲令我云何相助。答言。汝若助我。可到佛所白言。世尊。无恐惧中反致怖畏。我今无处而得安隐。本谓陀婆是梵行人。忽来污我犯波罗夷。弥多罗言。陀婆清净。我若谤之。僧必当作自言摈我。我既出众。当何所依。慈地等言。我当证汝摈于陀婆。何缘使汝得自言摈。弥多罗言。若僧摈陀婆。我岂得异。慈地等言。但令世尊斥逐陀婆为吾受摈。亦复何苦。我等自当好相安处。妹敬重兄不敢违命。便到佛所如上白佛。尔时陀婆及罗睺罗在佛左右。佛问陀婆。汝闻弥多罗所说不。答言。已闻佛自知之。如是三问答亦如是。于是罗睺罗白佛言。世尊。何须三问陀婆。但当斥摈此比丘尼。佛言。若弥多罗。以此谤汝。汝当云何。答言。当言此事佛自知之。佛言。汝可如是。陀婆亦然乎。佛语陀婆。汝起自明。今非默时。汝当忆念。有当言有。无当言无。不得直言佛自知之。陀婆便从座起。更整衣服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从生来。未曾梦中有此念想。于今云何得有忆知。佛赞言。善哉善哉。汝快自明。欲自明者应当如此。佛告诸比丘。应与陀婆忆念比丘不应举事。应与弥多罗白四羯磨自言灭摈。一比丘唱言。大德僧听。此弥多罗比丘尼自言陀婆污我。僧今与自言灭摈。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此弥多罗比丘尼自言陀婆污我。僧今与自言灭摈。谁诸长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说。如是第二第三。僧已与弥多罗比丘尼自言灭摈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弥多罗比丘尼被灭摈已。出游人间。慈地兄弟犹语诸比丘言。陀婆力士子坏我妹梵行故致使如是。诸比丘复以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汝等应捡问慈地。汝言陀婆坏汝妹梵行。为实为虚。诸比丘受教。即问慈地。慈地答言。我言是实。僧复问。汝何处见何时见云何见。答言。我某处见某时见如是见。僧次问陀婆。汝尔时为在何处。答言。我在某处。僧复语慈地。处不相应时不相应。汝云何言某处某时如是见耶。复语慈地。若于一坚信比丘前妄语。罪重伤杀无数众生。于一坚法其所获罪。过百坚信。如是展转于僧前妄语。其罪重于百阿罗汉。又语慈地。僧今集会。不随爱恚痴畏。汝可更说。为实为虚。慈地言。陀婆随爱恚痴畏故我作是语。诸比丘种种呵责。将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慈地。汝实以无根波罗夷谤陀婆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汝愚痴人。云何以无根波罗夷谤于清净梵行比丘。汝岂不闻三种人堕地狱耶。一者犯戒无沙门法自言已有。不修梵行自言已修。于佛法中犹如败种。二者作如是见如是说淫欲非恶而为放逸。三者以无根波罗夷谤于清净梵行比丘。此三种人必堕地狱。汝今云何作此恶事。佛更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以十利故。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自不如法。恶瞋故。以无根波罗夷。谤无波罗夷比丘。欲破彼梵行。是比丘后时。若问若不问。言我是事无根住瞋故谤。僧伽婆尸沙。
自不如法者自已事事不如法恶瞋者九恼也。无根者。不见不闻不疑。无波罗夷者。于四波罗夷一一无犯。欲破彼梵行者。欲使还俗若作外道。后时若问若不问者。后捡挍何处何时云何见也。事有四种。言诤事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若比丘不见不闻不疑他犯波罗夷。若以此谤僧伽婆尸沙。见疑闻疑疑疑见忘闻忘疑忘。而以无根法谤僧伽婆尸沙。若面前谤解者僧伽婆尸沙。不解者偷罗遮。若书使相相似语手语谤解者偷罗遮。不解者突吉罗。若谤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比丘尼谤比丘尼僧伽婆尸沙。谤比丘波逸提谤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谤五众皆突吉罗(八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