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戒律】12.僧残八〔第一瞠不懑戒〕

简介:当生气,不满,和恶意控告另一位比丘犯 波罗夷 而无凭证时,犯 僧残.



僧残 八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长老沓婆摩罗子,生年七岁
即证阿罗汉果,凡是诸声闻所应通达者,彼皆通达;于其上,彼已无更上之任何事
可作为,于所作亦无可复加者。时,长老沓婆摩罗子独于静处坐时,心起如是思惟:
“我生七岁而证得阿罗汉果,凡诸声闻所应通达者,我皆通达;无更上之任何事可
作为,于所作亦无可复加者。我如何为僧众服务?”于是,长老沓婆摩罗子,作是
思惟:“我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
(二)时,长老沓婆摩罗子,晡时,从静坐而起,至世尊处。至已,顶礼而坐一
面,摩罗子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我在静坐时……为僧众服务。世尊!我如是思
惟:‘我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 世尊!我欲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
“善哉!沓婆!然则,汝沓婆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是!世尊!”长老沓
婆摩罗子对世尊应诺。
(三) 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然而,诸比丘!僧伽当同意沓婆
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诸比丘!应如是认可。最初,当乞请沓婆;请后,
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若僧时机可者,请僧伽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
配请食人。’ 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请僧伽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诸长
老中,对于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忍者默然,不忍者
请说。
僧已认可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僧已忍……知解。’”
(四) 已被认可之长老沓婆摩罗子,即分配同类比丘于同一处之房舍。比丘中之
诵经者,使彼等能相互合诵经,而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于比丘中持律者,
使彼等相互裁决律,而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比丘中之说法者,使彼等能相
互论法,则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凡坐禅比丘,使彼等互不妨碍,而为彼等
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说粗语而身体强壮者,即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因此,
彼等长老舒适而住。又,比丘中迟来者,为彼等入火光三昧,以其光分房舍。然而,
诸比丘亦有故意迟来者,〔思:〕“我等将能见长老沓婆摩罗子之神通力。”至沓婆
摩罗子处而如是言:“大德沓婆!为我等分房舍。”长老沓婆摩罗子对彼等曰:“长
老!愿乐何处,我即分配于何处。”彼等即故意指示远方。“大德沓婆!为我等分房
舍于耆阇崛山。大德!为我等分房舍于盗人岳;分房舍于仙人山黑石崛。〔……乃至
……〕于毗婆罗山七叶崛〔……乃至……〕于尸陀林蛇须洞〔……乃至……〕于五
摩陀崛〔……乃至……〕颠陀伽崛〔……乃至……〕 浮陀崛……乃至……〕多
浮陀园〔……乃至……〕耆婆伽梨园〔……乃至……〕分房舍于曼直林中之鹿园。”
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彼等入火光三昧,由指头出火行于前面,彼等亦从此光随长老沓
婆摩罗子后而行。长老沓婆摩罗子如是分房舍于彼等:“此是卧?、此是座?、此
是褥、此是枕、此是大便处、此是小便处、此是饮用水、此是洗净水、此是杖、此
乃僧伽之会议处、此时可入、此时可出也。”长老沓婆摩罗子如是分配房舍于彼等,
再归竹林也。
(五)尔时,有慈比丘 1 与地比丘,为新出家小德者故,彼等于僧众中得恶房恶
食。其时,王舍城中之众人喜欢供养诸长老比丘 2 熟酥、胡麻油、添味等备蓄食物。
然而,对慈比丘、地比丘则随便给与屑米饭、酸粥等普通之食物。彼等食后,从乞
食归来,问长老比丘曰:“尊者!于食堂,师等有何物耶?师等有何物耶?”部分
长老言:“友!我等有熟酥、有胡麻油、有添味。”慈比丘、地比丘对诸比丘曰:
“尊者!我等无有何物,唯有屑米饭、酸粥之常食,以应所需。”
(六)尔时,有一善饭居士,供养众僧四种常施食。彼于食堂与妻子站立而侍候,
或捧饭、或捧汤、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某日,善饭居士翌日请食,〔依顺次〕
慈比丘、地比丘被指定应供。此日,善饭居士以事来僧园,至长老沓婆摩罗子处,
向彼顶礼后一面坐。坐已,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善饭居士说法、开示……令欢喜。善
饭居士对长老沓婆摩罗子曰:“大德!于明日我家供食,指定何人耶?”“指定慈比
丘、地比丘。”时,善饭居士不悦而思:“为何有恶比丘将于我家食耶?”归家后
令婢:“明日,受食者来,为彼等设座于谷仓,给与屑米饭添加酸粥。”“诺!主人!”
彼婢如是对善饭居士应诺。
(七) 时,慈比丘、地比丘言:“友!昨日善饭居士请食,指定我等。明日,我
等可受善饭长者及妻子共立侍候,或捧饭、或捧汤、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
彼等欢喜,通夜不能如常入眠。
时,慈比丘、地比丘,于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至善饭居士家。其婢见慈比
丘、地比丘由远方来,设?座于谷仓,对慈、地比丘曰:“大德!请坐!”
时,慈比丘、地比丘如是思:“必是食事未成,此时使我等暂坐谷仓也。”然
而,彼婢持来屑米饭添加酸粥,言:“大德!请食!”“妹!我等来受常施食也。”
“大德!我知也。然而,昨日受我家主人之命:‘明日,受食者来,为彼等设座于
谷仓,给与屑米饭添加酸粥。’大德!请食。”如是,慈比丘、地比丘言:“友!
昨日善饭居士来僧园,至沓婆摩罗子处,必是沓婆摩罗子于善饭居士前中伤我等。”
彼等忧恼,不能如常进食。
时,慈比丘、地比丘食已,归至僧园,收摄衣钵,于门外之仓库蹲坐于僧伽梨
衣,赤面屈肩,垂首悲愤而困惑。
(八) 时,慈比丘尼至慈比丘、地比丘处,如是对彼等曰:“我顶礼大德。”如
是言时,慈比丘、地比丘亦不言。再次……三次,慈比丘尼对慈比丘、地比丘曰:
“我顶礼大德。”三次,慈比丘、地比丘皆不答。“我于大德有何过耶?何故大德不
答我耶?”“妹!我等如是被沓婆摩罗子所害,汝勿关心!”“大德!我能何为?”
“妹!汝若愿意,今日,使世尊摈灭沓婆摩罗子。”“大德!我如何作?我能作何事
乎?”“妹!汝至世尊处,应如是言:‘世尊!此有非善、非适法。世尊!应无恐惧、
无恼害、无危难之此处,而于此处有恐惧、有恼害、有危难。于无风处而起风,其
水若火,我实为沓婆摩罗子所犯也。’”“然!大德!”慈比丘尼应诺慈比丘、地比
丘,至世尊处,顶礼而立一面。于一面立已,慈比丘尼如是对世尊曰:“世尊!此
有非善……所犯也。”
(九) 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沓婆摩罗子曰:“沓婆!汝记忆如其
比丘尼所云之行为乎?”“世尊!如世尊之知我。”世尊再次……乃至……世尊三次
问长老杳婆摩罗子……“如……知我。”“沓婆!汝不能如此答。汝若为者言为,若
未为者当言未为。”“世尊!忆我生以来,梦中亦未曾行不净法,况于觉醒时乎?”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摈灭慈比丘尼,应查问〔教唆此尼之〕
诸比丘。”言已,世尊起座而入精舍。于是诸比丘摈灭慈比丘尼。时,慈比丘、地
比丘对彼诸比丘曰:“诸师!勿摈灭慈比丘尼,彼尼无有何过,因我等瞠怒不喜〔沓
婆〕,欲摈斥之而教唆彼尼也。”“诸师!汝等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长老沓婆摩罗子
耶?”“然!诸师。”
诸比丘中少欲者亦讥嫌非难:“为何慈比丘、地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长老
沓婆摩罗子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以无根波罗夷法诽
谤沓婆摩罗子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以无根波罗夷
法诽谤沓婆摩罗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
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对他比丘恶瞠不满,而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之,〔思:〕‘可能令彼
由此梵行退堕。’彼于后时,或被诘问或不被诘问,其事情 3 无根者,因比丘
住于瞠志故者,僧残。”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他比丘”者,是其他之比丘也。“恶瞠”者,是怒而不快、不喜、愤懑不平。
“不满”者,由瞠怒而不快、不喜、不满意。
“无根”者,不见、不闻、无疑念。
“〔以……〕波罗夷法”者,以四波罗夷之一。
“诽谤”者,自非难或令人非难之。
“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者,令从比丘法退堕、令从沙门法退堕、令从戒法
退堕、令从修德法退堕也。
“后时”者,于彼诽谤时,经过刹那、顷刻、须臾者。
“被诘问”者,究明其被诽谤之事柄。
“不被诘问”者,不被追究所云何事。
“事情”者,有四事,论事、非难事、罪事、行事。
“因比丘住瞠恚”者,由我云虚事、由我云妄事、由我云无实,我以不知而言
之。
“僧残”者,……乃至… 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 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见汝犯波罗夷法。汝非沙门、非释子,
不与汝共布萨、自恣、僧羯磨。”者,语语僧残。云彼犯波罗夷法,不闻而诽谤彼:
“由我闻……”语语僧残。云彼犯波罗夷法,不疑而诽谤彼:“由我疑……”语语
僧残。
(二) 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见之、闻之……”语语
僧残。不见彼……诽谤彼:“我见之、疑之……我见之、闻之、疑之……”语语僧
残。
不闻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闻之、疑之……乃至……我闻之又见之……
乃至……我闻之、疑之、见之……”语语僧残。
不疑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疑之、见之……我疑之、闻之……我疑之、
见之、闻之……”语语僧残。
(三)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闻之……我疑之……我闻
之、我疑之……”语语僧残。闻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疑之
……乃至……我见之……乃至……我疑之、见之……”语语僧残。疑彼犯波罗夷法
而诽谤彼:“我见之……乃至……闻之……乃至……见之、闻之…… ”语语僧残。
(四) 见彼犯波罗夷法,于见有疑,不确信所见、不忆所见、忘失所见;于闻有
疑……忘失所闻;于疑有疑……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疑之、见
之……乃至……我疑之、闻之……乃至……我疑之、见之、闻之……”语语僧残。
(五) 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被见之……”语
语僧残。不闻彼……不疑彼……。
(六)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被见之、被闻之……乃至……
被见之、被疑之……被见之、被闻之、被疑之。”……”语语僧残。不闻彼……不疑
彼……。
(七)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被闻之……乃至……被疑之……
乃至……被闻之、被疑之。”……闻彼……疑彼……。
(八)见彼犯波罗夷法,于见有疑……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被疑之、被见之。”
……乃至……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被疑之、被闻之。”……乃至……忘失所疑
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被疑之、被见之、被闻之……”语语僧残。
四(一)于不清净有清净之见、于清净有不清净之见、于不清净有不清净之见、
于清净有清净之见。
(二)有不清净人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
者,则一僧残、一突吉罗。有不清净人……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僧残。
有不清净人……不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有不清
净人……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非难语罪。
(三)有清净人不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不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
之者,突吉罗。有清净人……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不犯也。
有清净人……不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有清净人
……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非难语罪。
(四)有不清净人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不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
之者,突吉罗……不犯也……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非难语罪。
(五)有清净人不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清净之见……犯一僧残、一突吉罗……
僧残……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非难语罪。
(六)于清净人持不清净之见、于不清净持不清净之见,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
不犯也。
───无根僧残八终───

1 慈比丘、地比丘(Mettiya-bhummajaka bhikkhu),觉音注,此二比丘常作恶事,为六群比
丘最初之二人。汉译多为慈地比丘,似乎是指一人,《五分律》云慈地兄弟。
2 “众人喜欢供养诸长老比丘”,原文manussa icchati theranam bhikkhunam……datum,
日译为“诸居士长老供养诸比丘”。
3 其事情云云……原文amulakan c'eva tam adhikaranam hoti bhikkhu ca dosam pat1tt-
hati samghadisesa依下文注释,且在梵文戒本有sa……adhikaranam bhaved bhiksus
canudhvamsayita dose pratisthed dosen'avocam iti samghavasesah故依此译之。
杂阿含经 中阿含经 长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 南传相应部 南传中部 南传长部 南传增支部 南传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