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戒律】133.波逸提八四〔宝物戒〕
简介:任何比丘拣起或使人拣起一样贵重物品或被认为是贵重物品的东西时,除非是在僧道院和屋子里 (他拣起后想他人来认领),犯 波逸提.
波逸提 八四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一比丘于阿致罗筏底河沐浴。一
婆罗门将五百金之钱袋置于陆上,入阿致罗筏底河沐浴,忘〔此〕 而去。该比丘恐
婆罗门之钱袋遗失而拾之。时,婆罗门忆起,急走回而言于比丘:“友!见我钱袋
耶?”“然!婆罗门!”并将〔钱袋〕交还。时,彼婆罗门作是思惟:“我以何方便,
可免酬谢高额〔之谢礼〕?”“友!非五百金是千金。”为难之而逃脱。于是,其比
丘归返僧园,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比丘捉钱宝耶?”
……乃至……“比丘!据云,汝实捉钱宝耶?”“实然!世尊! ”佛世尊呵责:“愚
人!汝何以捉钱宝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
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其时,于舍卫城有祭会。诸人修饰衣装而往园林。毗舍佉鹿子母亦修饰衣装,
为往园林而出村。“我至园林为何?我当礼拜世尊。”于是脱下饰物,以上衣(注67) 系包
之,交与婢女曰:“汝握持此物。”于是,毗舍佉鹿子母至世尊处,礼拜世尊而坐
一面。世尊为一面坐之毗舍佉鹿子母说法……令生欢喜。于是,由世尊说法……而
欢喜之毗舍佉鹿子母,从座而起,礼敬世尊,右绕而去。其时,婢女忘记所持之物
而去,诸比丘见之,以此事白世尊。“然,诸比丘!拾捉起而代为收藏之。”时,世
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于伽蓝内,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以
为‘所有者将必取回’,听许捉或令捉而收藏之。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除于伽蓝内外,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三 其时,迦尸国有一给孤独居士之农村。彼居士令其侍者:“若大德来,当作施
食。”其时,众多比丘于迦尸国游行,至给孤独居士之农村。侍者遥见诸比丘前来,
见已,走近彼诸比丘,礼诸比丘言:“诸大德! 请于明日来受居士之供食。”诸比
丘默然应诺。于是,其人夜间调煮美味硬软之食,告以食时已至,并脱下指环以供
食比丘,并言:“尊师等食已,〔请〕自去,我当往农作。”而忘带指环即离去。诸
比丘见之,暗忖:“我等若去,指环当失。”因而停留于此未去。其人农作归来,
见彼诸比丘言:“诸大德!何故尚留于此耶?”其时,诸比丘以此事语其人,至舍
卫城亦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伽蓝内或止宿处内,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以为‘ 此物之所有者将
必持回’ ,听许捉或令捉而藏置之。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除于伽蓝或止宿处内外,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
逸提。于伽蓝内或止宿处内,比丘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以为‘ 此物之所有
者将必持回’ ,可捉或令捉而藏置之,此为斯时之如法行也。”
四(一)“任何”者!……比丘之意。
a‘“除于伽蓝或止宿处内外”者,于伽蓝或止宿处内除外。“伽蓝内”者,言有篱
园之园内、无篱园之境内。“止宿处内”者,言有篱宿舍之宿舍内部、无篱宿舍之境
内也。
“宝物”者,真珠、宝珠、琉璃、贝玉、玻璃、珊瑚、银、金、赤珠、琥珀也。
“视同如宝物”者,世人所喜受用之物,此名“视同如宝物”。
a “捉”者,若自捉者,波逸提。“令捉”者,令他捉者,波逸提。
“于伽蓝内或止宿处内〔……〕藏置之”者,应记识其色或相,藏置而告示:
“若失物者来。”若〔失主〕来此,应言:“贤者!卿之失物为何色相耶?”若所
言色或相俱相应者,当与之。若不相应者,应言:“贤者! 请〔往他处〕查索。”
若从其住处离去时,应〔将失物〕嘱付于住此之善良比丘,然后离去。无善良比丘
时,应嘱付住此之善良居士。
“此为斯时之如法行”者,此为适合此时情况之法也。
(二) 于伽蓝内或止宿处内云:“应为所有者持回。”而将此宝物或视同如宝物
者捉或令捉而藏置、视同如宝物而以亲厚想捉之、暂时捉、有粪扫物想者,痴狂者、
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尔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于日初分执持衣钵。下鹫峰山入城乞食。将尊者阿难陀以为侍者。于时遇天大雨水荡崖崩。见劫初人所安伏藏光色晃耀。世尊告阿难陀曰。汝应观此。是大黑蛇是大害毒。阿难陀曰。是可畏毒。作是语时。去斯不远有一贫人。常采根果以自活命。闻称毒声便生是念。我试往观。所云害毒其状如何。勿令于夜蜇害于我。既至其所见是伏藏光彩外发。于时贫人见已欣喜窃生是念。愿此毒蛇恒蜇于我。父母妻子所有眷属。亦不辞痛。遂将叶盖。细细持归渐兴宅舍。以供衣食。共诸亲族随意受用。便大富盛。时未生怨杀父自立。便令使者遍观国邑谁有多财。时彼使人见得伏藏者。舍宅昌炽衣食丰盈。奴婢牛羊有异常日。便问之曰。汝于昔时贫无衣食。何故今日忽然富盛。岂非窃得王家伏藏耶。即便执捉送至王所。王便问曰。汝今卒富得我伏藏耶。彼便拒讳。王曰。此违我命准法当死。所有眷属并收系狱。此应断命。时彼狱官即将其人欲往刑戮。于其路中作如是语。阿难陀此是大黑蛇是大害毒。阿难陀曰。是可畏毒。然王国法。将刑之人所有语言必须反奏。见是语已即白王知。王曰可唤将来。既至王所。王自问曰。如汝所言有何义理。彼人具陈昔事。王于尔时于世尊所创发信心。问彼人曰。咄男子汝信佛语。答言大王我实深信。时王闻已泪落沾衣。报彼人曰。此物与汝眷属皆放。时彼男子既得脱已喜不自胜。作如是念。我之所有富盛家业皆由世尊之所致也。我今宜应礼世尊足。请佛僧众就舍而食。广说乃至食已闻法。即于座上见四谛法获预流果。广如余说。此是缘起尚未制戒。
佛在王舍城鹫峰山。时邬波难陀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入城乞食。于路见教射人不申礼敬。巡家渐次至教射堂中。见无师主唯有诸徒。邬波难陀告诸人曰。汝等学射徒费日功未能成就。即自执弓箭在右而射。放箭皆中。告言汝等当觅上好师匠而学技能。邬波难陀告已而出。时彼射师还至堂中。诸人见时不致恭敬。问曰汝等何故傲慢异常。诸人报曰。我废生业欲学技能。看此形势似空费日。师问其故。诸人具以事答。师闻语已便往寺中觅邬波难陀。见已礼足作如是语。阿遮利耶斯乃是我活命之缘。幸愿慈悲勿相破坏。邬波难陀报言。痴人。弓射之术是我技能。汝将活命无束修礼。其人礼而谢曰。事已往者请勿致责。自今已去谨随上命。即便货卖教射之具。所得之物送与邬波难陀。至射堂中忧怀而住。亲友见问。何故忧愁。彼以事答。时人闻已便生讥议。沙门释子所作非法。云何令他教射之人遂至贫乏。此亦缘起尚未制戒。缘起同前。入城乞食。时邬波难陀乃至巡家至教乐堂中。见师不在自取乐器具奏八音。广说如前。乃至其人货卖乐具遂至贫乏。此亦缘起尚未制戒。
尔时世尊随缘施化。从王舍城至广严城。住高阁堂中。时邬波难陀于日初分时执持衣钵入城乞食。于其中路见栗姑毗多诸童男。以璎珞具置在一边而共游戏。邬波难陀见其璎珞。谓药叉物遂即收取。时诸童子见取璎珞。便各竞来牵其手足。咸以尘土而散掷之。遂还璎珞。邬波难陀尘土坌身方还入寺。苾刍见问。岂与童子而共戏乎。邬波难陀具以事答。此亦缘起尚未制戒。
佛在广严城。乃至六众苾刍入城乞食。路次栗姑毗园。便入园中见诸戏具。即取鼓乐如法击奏。犹如净饭王所奏音乐。及未生怨战鼓之响。时城内人闻斯声已皆大惊怖。作如是语。定是未生怨王来袭我国。即严兵革出大城门共相拒敌。是时六众便弃鼓乐俱出园外。诸人见六众来。问言圣者。未生怨王所有兵众今在何处。六众曰彼未生怨何因至此。问曰若不来者彼之战鼓因何响振。六众答曰。此是我等聊为戏笑。非是王军。余人报曰。仁可急去。勿住此中。栗姑毗来必是相辱。即还入寺。诸苾刍问。何故空钵而归。具以事答。少欲苾刍闻是语已共生嫌贱。云何苾刍共作如是不端严事。乃至白佛。广说如前。佛言我观十利。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宝及宝类。若自捉教人捉者。波逸底迦。
尔时世尊。从广严城至憍萨罗国室罗伐城。住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毗舍佉鹿子母。闻佛来至欲申敬礼。具诸璎珞周遍严身。禀性怀惭耻将见佛。遂脱璎珞付其从者。着鲜白服入见世尊。礼佛足已听闻妙法。从座而去。时彼从者以其璎珞置花树下。遂忘归家。时阿难陀见其璎珞便作是念。世尊所制由此当开。即便收取自往白佛。佛言。善哉善哉。阿难陀。我虽未许汝已知时。若说戒时应云除时因缘。复于异时毗舍佉问从者曰。将璎珞来。报言寺中树下忘不持来。报云往取。子闻语已白其母曰。岂如库内令彼取来。寺中多人彼物定失。母曰我在生来物不遗失。汝但往取。必定应得。从者承命遂往寺中。阿难陀见之便授璎珞。从者持至。母告子曰。我不失财。斯言非谬。子作是念。我当试验其事实不。便取其母金印指环投于井中。汲水之时随水而得。其子复将掷于江内。鱼见吞食。渔人获得诣市卖之。家人买归破腹而得。复以金囊弃之于路。时人见者皆谓是蛇避之而去。子还收取。既作如是多种试验。方知其母不失于物。复有苾刍行至寺外。见遗金囊持之而去。后有人来苾刍报曰。此是汝囊不。彼人言是。便与。持去。次有一人急走而来。问苾刍曰。见我金囊不。报曰我已与他将去。其人闻已懊恼命终。世尊知已告诸苾刍。不应如是辄即与人。应问记验相应者与。不同者勿与。复有苾刍。见盛金囊弃之而去。佛言不应弃去。应以叶覆。彼以叶覆弃之而去。佛言不应弃去。可以物盖。应于其处七八日中来去看守。有人来认。问相当者应可与之。若不相当者将归寺中可贮僧库。经五六月若有主来认。相当应与。无主来者。应将此物买牢器物而举用之。后有主认。若记同者应将物示。此是汝物买得。随意将去。若索利者应报彼云。汝物合失。得本应喜。何不知恩更求利物。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苾刍众。赞叹持戒告曰。前是创制此是随开。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宝及宝类。若自捉教人捉。除在寺内及白衣舍。波逸底迦。若在寺内及白衣舍见宝及宝类。应作是念然后当取。若有认者我当与之。此是时。
若复苾刍者谓六众也。宝谓七宝。宝类者。谓诸兵器弓刀之属。及音乐具鼓笛之流。自捉使人及以结罪。广如上说。苾刍在寺中及以俗舍。若见宝等。听作是念然后收取。若有主来我当持与。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自手使人捉诸宝物。已磨治者皆得堕罪。未磨治者但得恶作。乃至捉假琉璃亦恶作罪。若捉严身璎珞之具。皆得堕罪。乃至麦莛结为鬘者。捉亦恶作。若捉琵琶等诸杂乐具有弦柱者。便得堕罪。无弦恶作。乃至竹筒作一弦琴。执亦恶作。若诸?贝是堪吹者。捉得堕罪。不堪吹者恶作。诸鼓乐具堪与不堪。得罪重轻亦同此说。若执弓时有弦?者。便得堕罪。无者恶作。若刀有刃箭有镞头。皆得本罪。异斯恶作。乃至弹毛弓及草莛箭。亦皆恶作。若像有舍利。执得堕罪。无舍利者恶作。若作大师想擎持者无犯。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时诸苾刍咸皆有疑。以何因缘毗舍佉母不失钱财。佛告诸苾刍。汝等应听。乃往古昔迦摄波佛涅槃之后。有一老母奉持戒行。时讫栗枳王。宫人游戏园中遗璎珞具。时彼老母得此璎珞。系竹竿头欲求本主。时王遣人寻此璎珞。于老母处得已奉王。王见物喜怪其奇异。嗟叹老母问曰。既有好心理合嘉赏。今何所欲。老母白王。更无所欲。不求现利。愿以此缘于未来世所生之处得不失财报。由昔净心今受斯果。往时老母者即今毗舍佉母是。由于往时不藏他物。发愿力故。于生生中虽失珍财终还获得。是故苾刍得他物时。勿盗藏举。如是应学。
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往知识家见严身宝捉看。还着故处。后为人所偷。主还觅之。不知所在。有人言。我见比丘捉。便往问比丘言。我失如是如是宝。比丘见不。答言。我向捉还着故处。主言。从比丘捉便不复见。可以还我。比丘答言。我实不取。主不信。便与比丘作恶名声。尔时有一外道。囊盛五百金钱。到水边饮忘不持去。有一比丘从后来见。作是念此是唯物。即四顾望。见前一人。便作是念。必是彼许当持还之。即取持去。彼人未远还忆金囊。即便驰还。比丘问。汝何故还。彼人便瞋言。不吉利物何以问我。比丘言。纵使我不吉利。汝应语我还意。彼言。我忘一囊在水边故还觅耳。比丘即出示之。此是汝囊非。彼人既见囊已。复更瞋言。不吉利物何以捉我囊汝小住待。我数囊中物。比丘答言。我竟不解此囊亦不看之。若欲取者岂当示汝。恐汝失之。故持相还耳。彼人复言。我囊中有千金钱。今少五百。可以还我。比丘答之如初。彼人便强牵比丘。到断事人所。时断事人不信乐佛法。便非理断。即取反缚。打驴鸣鼓。于四衢道头欲杀之。时波斯匿王在高楼上。遥见问左右言。彼是唯。答言。是沙门释子。王即敕。将还断事处。吾当自出。即出问彼人。汝何以苦此比丘。彼人如上白王。王复问比丘。亦如上答王。王问彼人。此实汝囊非。答言是。王即以五百金钱盛彼囊中。而囊不受。王复语言。汝云。囊中有千金钱。今何故不受。彼人便自首言。本实五百。我瞋故诬比丘耳。王即问断事者。若人面欺王。当与何罪。断事人言。此人应死财物没官。王即用此法。藉取其财。反缚此人。打驴鸣鼓。于四衢道头杀之。有人语言。汝诬沙门释子。应受此罪。若复诬谤。后当剧是。或复有言。沙门释子有曾取我宝恐今是实。时比丘白王言。愿赐此人命。勿令佛法致恶名声。王即放之。呵责断事人言。若后复有如此断事。当如向治汝。诸不信乐佛法者。种种讥呵。我等俗人犹耻捉宝。沙门释子何故复尔。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以前后事具白世尊。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若捉宝若宝等物波逸提。
尔时毗舍佉母。着极上宝严身之具。与诸亲里游戏园林。林近祇洹。观察众人欢畅未已。作是念。我今不宜同此放逸。幸可因此问讯世尊。便将婢诣祇洹到门。复作是念。我今不宜着此饰好觐于世尊。即脱宝衣著于堑边。时舍利弗经行遥见。毗舍佉母前礼佛足。却住一面。佛为种种说法示教利喜。须臾而退。系念所闻忘所著宝。还城门闭后乃忆之。作是念。若我语人失此宝者。或损佛法。默然至晓。时舍利弗以是白佛。佛告舍利弗。汝往取来。受教即取。语舍利弗。明日晨朝自送还之。受教即送。毗舍佉母赞言。善哉我有如是大师及同梵行。若余外道。得此物者何缘还我。我昨夜已舍。今应卒之。即持施四方僧。白舍利弗。可以此作招提僧堂。舍利弗不敢受。以是白佛。佛言。受之。复有诸居士。五日一入僧坊问讯。或脱指环或脱耳宝。去时皆忘。诸比丘见不敢取。有异人见便取持去。诸居士还入僧坊求觅。问诸比丘。我失如是如是宝。比丘见不。答言。我见不敢取。诸居士言。大德见之。如何不取。可以还我。出家之人何须此物。答言。我实不取。彼遂不信。便与比丘作恶名声。复有诸比丘共伴行一处宿。伴中有忘物去者。比丘见不敢取。余人取之。诸伴问比丘。我失如是如是物。大德见不。答言。我见不敢取。诸伴言。大德见之如何不取。可以还我。出家之人何须此物。答言。我实不取。彼遂不信。便与比丘作恶名声。诸比丘作是念。若世尊听我等于僧坊内及宿处。若自取宝若使人取者。居士可不失宝。亦使我等不致恶名。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诸比丘于僧坊内若宿处。自取宝若使人取。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若宝若宝等物。若自取若教人取。除僧坊内及宿处波逸提。若僧坊内及宿处。取宝宝等物。后有主索应还。是事应尔。宝者。真珠摩尼琉璃珂玉金银。宝等物者。一切余物。僧坊内者。僧住处属僧地。宿处者。僧坊外他家宿。及共伴行野宿处。比丘僧坊内见物。应使净人取。若无净人。应自取举之。若有人索。应集僧问其所失物相然后还之。若取举已欲余行者。应嘱后人。若比丘到他家见有物。应使净人举。若无净人应自举。若有人应即嘱此人而后去。若无人应呼主人出付嘱然后去。比丘共伴同道行。若见物应使净人取。若无净人应自取还之。还时应集众人先问。汝失物不。若言失。应问何物。若如其语然后还之。若与伴别道行。而不相及至聚落。应寄信乐优婆塞还之。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六十九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