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戒律】29.舍堕一〇〔王戒〕
简介:如果一位信众赠予比丘买僧袍布的钱,比丘不能接受,必须由他的管理员(非比丘)接受。然后比丘(如果需要僧袍布)必须提示他的管理员去购买僧袍布二或三次,如果管理员仍未去买,比丘必须安静的站着最多到六次,如果到了这种情况而管理员仍未去买,而比丘持续还再提示,则犯 舍堕. (钱必须送回赠予的人)
舍堕 一〇
一(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之檀越大
臣,遣使者送衣资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言:“以此衣资购衣。然后,以此衣与优
波难陀大德披!”如是,其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而作是言:“大德!此衣资乃为
大德送来。大德!请取衣资。”如是说已,长老优波难陀对其使者曰:“贤者!我
等不取衣资。然而,我等时机到时,当取净衣。”于是,使者对长老优波难陀释子
曰:“大德!谁是执事人耶?”
尔时,一居士为某事务来僧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谓使者曰:“贤者!其
优婆塞为诸比丘之执事人也。”时,使者令优婆塞同意,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而
对长老曰:“大德!长老所指示之执事人居士,我已得其同意。大德!届时,请往〔彼
处〕,彼以衣施与师。”尔时,其大臣遣使者至长老优波难陀处,〔言:〕“大德!请
受用此衣!我等冀望大德受用此衣!”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对其优婆塞亦不言何
事。其大臣再遣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言:〕“大德……冀望……。”优波难陀
释子对其优婆塞亦勿语何事。大臣三次遣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大德!……冀望
受用此衣。”
(二)尔时,市民有集会,由市民订规约:“后至者课五百钱。”时,长老优波
难陀释子至优婆塞处而对他曰:“贤者!我要衣。”“大德!请待今日一夜。今日,
市民有集会,由市民订规约,后至者课五百钱。”〔长老言:〕“贤者!今日,与我
衣。”而执其衣带。如是,优婆塞因长老优波难陀之强索,为优波难陀释子购衣而
后至。诸人对其优婆塞曰:“大德!汝何故后至乎?取汝五百钱。”
尔时,其优婆塞以此事言彼等。众人……非难:“彼等沙门释子,多欲而不知
足,为彼等之执事人实非容易。何以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而不能
待耶?”诸比丘闻众之……非难。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
释子于优婆塞言:‘请待今日一夜。’ 而不能待耶?”如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优波难陀!汝实于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 而不能待耶?”“实然!
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为何于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而
不能待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
(三) 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以使者为比丘送衣资,言:‘以此衣资
购衣,与某甲比丘披。’其使者至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为长老送来衣资,
长老当领受此衣资。’其比丘对其使者而作是言:‘贤者!我等勿领受衣资,
我等适当之时,当受净衣。’其使者如是言其比丘日:‘长老有执事人乎?’
诸比丘!冀望衣之比丘当指示执事人、净人或优婆塞而言:‘贤者!其人乃诸
比丘之执事人。’其使者得执事人之同意,至其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长
老所示之执事人,我已得其同意矣。长老!届时,请往〔彼处〕,彼当以衣与
尊师。”诸比丘!若有冀望得衣之比丘,可至执事人处,二三次催促:‘贤者!
我要衣。’二三次催促,而得其衣者可;若不得者,四次、五次至六次,为〔其
衣〕而寂默立之;四次、五次至最多六次,寂默立之,得其衣者可;过此尽力
求得者,尼萨耆波逸提。若不得时,至送衣资之施主处,自去或遣使者。‘诸贤!
汝等为比丘送来衣资,对其比丘无任何之利益。卿等当取还自己之物,以免汝
等失自己之物。’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
二(一)“〔若……〕为比丘”者,为比丘,以比丘为对象,要与比丘也。
“王”者,为统治之人。
“大臣”者,食王之俸禄者。
“婆罗门”者,婆罗门种姓之人也。
“居士”者,谓除王、大臣、婆罗门外,其他之居士。
“衣资”者,为黄金、或钱、或真珠、或宝珠。
“以此衣资”者,为豫备之物。
“购”者,为交易之意。
“与〔……〕披”者,施与之意。
若其使者至比丘处而言:“大德!为长老而持来此衣资,请长老受领衣资!”
其比丘如是对其使者曰:“……贤者!其人乃诸比丘之执事人也。”不应如是说:
“与彼!”或“彼蓄之!”或“当交易!”或“彼当购之!”
若彼使者得执事人之同意,至比丘处而作如是言:“大德!长老所指示之执事
人,我已得其同意。请长老时机到来,往矣!彼当以衣与汝。”诸比丘!冀望得衣
之比丘至执事人处,当二、三次催促。“贤者!我要衣。”当勿云:“与我衣!持我
衣来!交易我衣!去购我衣!”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
若得者善;若不得者,至彼处寂默〔为其衣〕而立,不得坐、不得取食、不得
说法。若问:“汝为何而来?”之时,即云:“贤者!知之。”若坐、若取食、或
说法者,即立破15 。应二次立、三次立。
四次〔说〕催促者,可得四次〔默〕立;五次促之者,得立二次;六次促之者,
不得立。
(二)若越过此限求得此衣,得之,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
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衣由我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
默立而得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
‘我当还与大德。’”
若不得时,至送衣之施主处,当自往或遣使者:“诸贤!汝等为比丘送衣,对
于比丘无领受何等之利益,卿等当取还自己之物,勿失自己之物。”
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此乃于此时之随法行。
(三)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过想而得者,舍堕。三次以上催促,六
次以上默立,有疑想而得者,舍堕。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减想而得者,
舍堕。
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过想者,突吉罗。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
默立,有疑想者,突吉罗。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减想者,不犯也。
(四)三次催促、六次默立、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不催促而与、施主
催促而与,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迦絺那品───
摄颂
十日与一夜 一月及浣取
非亲里指示 两人及使送
1 迦絺那(kathina ),施与安居三月间精进比丘之衣,得受持至十二月十五日之五个月间,至同
日应舍之。持此迦絺那衣者,有得蓄长衣等五项优惠。“迦絺那衣舍已”是十二月十五日以后,
又于“八事之因缘舍已”以后(参照大品七)。kathina 是坚固之意,故北传汉译律藏作坚固
衣或功德衣。
2 六种衣,依觉音注:khoma(驱磨衣,即麻布)、kappasika (劫贝衣,即绵布)、koseyya(高
世耶衣,即绢布)、kambala (钦婆罗衣,即毛布)、sana(娑那衣,即粗麻布)、bhanga(婆
伽衣,即大麻布、纻布)。
3 vikappanupagapacchimam之vikappana ,北传汉译律藏为说净、净施、作净、分别等语译
之。比丘得过分之衣时,行仪式转施一知友比丘,成为其比丘之物,而自己保管之,于必要
时可使用。所以是形式的授与仪式。但,真实施与时,有时亦有说净。说净有二种(参照单
堕五十九戒)。今所谓长衣,系指应说净之最下量以上之衣(财),其以下之衣虽有剩余者,
不成为长衣。其量如何?觉音注云:长二?手、宽一?手,即佛之八指和四指之量。
此语亦出于大品八. 二十一. 一,Rhys Davids 以此译为The limit for size of a robe up
to which it ought to be habded over to another Bhikkhu.(校勘者注:日译所引觉音注系
指衣大小之量,应说多少件数之量为适合文义。)
4 原本ganhanti暹罗本为ganhati,以下同。
5 以亲厚想捉(取)之(vissasam ganhanti),谓当使用亲友等之衣时,心里想:“彼不但不
怒,反而欢喜。”有如此信赖心。因非是己有,故非长衣。
6 以下,为舍于僧之衣当还与之、舍于别众之衣当还与之、舍于个人亦当还与之等三事之略说。
各戒之下亦同此。
7 同界(ekupacara),在此中,虽身与衣相离,但此区域内不算离衣。异界(nanupacara)即为离
衣区域。
8 掷石所及处(hattapasa),普通人投石之落石范围,但人力不同,《善见律》为十五肘以内。
9 abbhantara 注为十四肘;北传汉译律藏为七间、或七尺;依《四分律》为八树之中间即七间,
各间七弓,故成四十九弓。
10 原本之c1varapaccasa,应如暹罗本作c1varapaccasaya。
11 非时衣(akalac1vara),指衣时(是正式作衣之时期)以外所得之衣。衣时(c1varakala)者,在
安居后一个月(七月十六日─ 八月十五日,即迦提月)得迦絺那衣时,即此一个月,再加四
个月。今指以外之时,言十二个月及七个月。
12 原本upannam是uppannam之误写。
13 交易(parivattaka),让度衣之交换时,交换后还所有主。
14 payoge ,依注:欲接受而伸手等动作,及至入手之动作。
15 立破(thanam bhanjati),依觉音等注,催促衣有语促(codana)和默立(thana)二种。可三次语
促、六次默立;即一语相当于二默,故得六语十二默,若四语可得四默,若五语可得二默之
理也。下文示此。今云立破,即失去默立之效果,只许默立一次之意。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邬波难陀作如是念。我等所有经求之处。皆由给孤独长者启请世尊制其学处。我等假欲乞求狭小布巾尚无由得。况宽大耶。然我昔时共行雨婆罗门。同一学堂从师受业。我宜往见。或容与我多少衣物。便就彼宅门人止之圣者勿进。报言贤首世尊制我五处不行。唱令家淫女家酒家王家屠脍家。此家岂是五处耶。门人报曰。圣者何须多作讥骂。斯非唱令淫女等家。然是婆罗门行雨之宅。报守门人曰。男子汝宜入舍报婆罗门云。大德邬波难陀今在门外须欲相见。门人曰。观斯意气似从胜光王断事处来。报曰痴人为报者善。若更迟延必当令汝招大杖罚。门人自念看此形势全无怖惧。不同余者必有所由。当为报知勿受其辱。即便入报。大德邬波难陀今在门外云须相见。婆罗门曰。唤大德入谁复相遮。门人闻已便作是念。由此缘故豪望沙门全无怖意。即便唤入。婆罗门见遥唱善来敷座令坐。既坐定已发美妙音。赞叹施门殊胜功德。若邬波难陀发喜悦心赞布施者。诸有信心婆罗门等。听法之时作如是念。善哉妙法我等宜应割肉持施。时婆罗门闻法欢喜作如是语。大德坐夏了日我当奉施六十金钱。邬波难陀曰。贤首无病长寿即为咒愿。今所施物是心璎珞。乃至安隐涅槃即辞而去。时有二苾刍从室罗伐至王舍城。为礼佛故诣竹林中。是时世尊命具寿阿难陀曰。汝今宜往告诸苾刍。如来欲往憍萨罗国人间游行。若有情愿随从行者可料理衣服。时阿难陀受教而去。告诸苾刍宣世尊教。时二新来苾刍闻是语已忧心而住。邬波难陀问曰。汝二少年何意怀忧。彼二答曰。具寿阿难陀告诸苾刍。如来欲往憍萨罗国人间游行。若愿去者当料理衣服。大德我适来至犹未解息。如何更往室罗伐城。时邬波难陀闻已忧恼作如是念。我经多时才蒙少施。宁知更有障碍事生。至明旦已即便往诣婆罗门家。到已就座而坐作忧悒声说施功德。时婆罗门问言。大德前来说法美妙音声。今者似带忧色其声卑下。愿闻其故。邬波难陀曰。贤首我经多时才得相见。今时不久即欲别离。作是语已怀忧而住。世有言曰。
摩揭陀人闻声解 憍萨罗国睹形知
半字便了五王城 待言方解余边国
时行雨婆罗门。闻邬波难陀所说便作是念。此不为我离别生忧。但为六十金钱而起愁恼。报言。大德随仁何处作安居了。我当奉送六十金钱。邬波难陀曰。贤首无病长寿。善哉施心始终坚固。所为福利当招胜果即辞而去。尔时世尊大众围绕如余广说。至憍萨罗往室罗伐住逝多林。时有商客从此城出。将诸货物诣王舍城。然王舍城古昔常法。若于他处有大商旅至其国者。王自看税或令行雨大臣。是时行雨看税其物。报商客曰。汝若还归室罗伐者当报我知。答言尔。商人交易既了诣大臣所。报言。我欲归国。即便付与六十金钱。告言。此物汝可将与大德邬波难陀。彼受物已作如是念。若与行雨大臣先相识者。彼定必是众所知识大德苾刍。我当于彼少为利润令彼生喜。可买细叠将向彼城。往竹林中问苾刍曰。何者叠衣堪苾刍着。苾刍报曰。贤首汝今岂欲施僧衣耶。报言我无暇施。然行雨大臣附我六十金钱与大德邬波难陀。我今欲以金钱买叠将去望称彼心。诸苾刍曰。汝今定当输其白叠并索金钱。商人念曰。今此苾刍或与彼仇隙。即便更诣余苾刍处具述前事。苾刍报曰。汝若不印金钱而将去者彼定索利。商人便念彼此语同事。须防虑往大臣所令其印署。大臣曰。我今信汝岂劳须印。商人曰。虽相委信商人之法事须详审。于时大臣便为印署。商人持往室罗伐城至逝多林。问苾刍曰。圣者邬波难陀房在何处。时诸苾刍示其住处。彼往不见。问苾刍曰。大德邬波难陀今向何处。报言暂向寺外闲静之处。商人报曰。此之金钱是王舍大臣行雨所寄。可为领取彼来当与。苾刍报曰。贤首汝颇曾见炬火发焰以头触之。商人即念此必与彼先有仇隙。即诣余苾刍处白言。大德。此之金钱是王舍大臣行雨所寄。与邬波难陀可为受取彼来当付。诸苾刍曰。若其不印而将来者。彼必定当从汝索利。谁能为彼辄受此物汝自面付。商人念曰。所言相似此定是难我。在家中待彼苾刍自解应答。报苾刍曰。若邬波难陀还至此者可为报知。我在某处必须物者可来取之。言已舍去。邬波难陀后来寺内。苾刍告曰。大德邬波难陀善哉世尊有如是说。若具戒行意清净者。随心所愿皆得成就。仁者今日息意林中。即便获得六十金钱远来供养。邬波难陀告言。具寿何处得有施主。佛及大众千二百五十各与六十金钱。苾刍报曰。唯仁独得不遍众僧。邬波难陀曰。谁能惠我六十金钱。报曰是王舍城行雨大臣寄来奉施。报曰彼是我旧知识。先已有心与我此物。谁为受之好观察不。勿被揩损及以破落。是私铸物不堪受用。报言无人为受。邬波难陀曰。我比住在恶友之中。谁肯为受。作是语时。余人报曰。大德何事忧恼。商人留语我住某处。若须者可来取之。
时邬波难陀闻是语已。即取僧伽胝疾行而去往彼家中。时彼商人遥见急步即自念言。看此形势定是豪族沙门。问言仁是邬波难陀。答言是。即便取钱。报言此是大臣行雨所寄可领取之。即为广作咒愿。商人曰此非我财勿为我咒。愿应可为彼行雨大臣。邬波难陀曰。损汝何事汝亦于我大有功劳。远从他方持物来至。借一小儿持钱将去。到市店所即遣归来。圣者我无小儿。报言痴人远自王舍尚为持来。跬步之间不肯送去。即命小儿令送钱去。语小儿曰。当随后去不得余行。若其与汝饼果之直必不应取。是时小儿持钱随去至一店上。报言圣者此处安钱。邬波难陀便作是念。彼兴生人教此童子不令随我。即报铺主曰。贤首此之金钱且为收举。报言圣者我有家长。邬波难陀曰。愿汝常不自由。复更向一卖香童子处。告言贤首暂寄此钱。报言我之尊人出外不在。邬波难陀曰。愿汝家长更勿重来。复更诣一卖香童子创发信心。报曰贤首暂寄此钱。报言我有大人不敢受寄。邬波难陀曰。我言谓汝少有信心。宁知更是信心罗刹。若汝元无少许信者。捉苾刍足倒曳门外。彼遂无语。报言圣者可安此处。邬波难陀遂便归寺。时诸商人先有制令。若至日出不普集者罚金钱六十文。母告童子曰。汝当早去勿令他罚。时邬波难陀夜便生念起追悔心。卖香童子初发信心。或容于我讳所寄物既至天晓。将一小儿往彼店所。时彼店主闭门欲出。邬波难陀报言。贤首还我金钱。答言圣者此处商人先有制令。若至日出方来集者罚金钱六十文。少时且住赴集方还。邬波难陀曰。痴人我非汝仆使。自取已钱谁能脚疼于此久立。若不还我而便去者。违胜光王教更当罚汝六十金钱。彼闻是语即便瞋骂。捉其钱裹掷之于地。泥印便破。邬波难陀曰。汝当且住我试解看。不揩缺不非私铸不。铺主报曰。仁岂捡看而付于我。邬波难陀曰。虽我不看何故印破。时彼铺主衔恨而默。既至天晓集期便过。时诸商人来就家中。将彼六十金钱物去。其母报曰。汝作何事违他众制罚汝六十金钱。子报母曰。由与释子共为亲友。初发信芽即令摧折。便起嫌骂。苾刍闻已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苾刍众。乃至广说问邬波难陀曰。汝实作如是不端严事耶。实尔大德。佛以种种呵责。乃至我今为诸弟子。于毗奈耶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若王若大臣婆罗门居士等。遣使为苾刍送衣价。彼使持衣价至苾刍所白言。大德。此物是某甲王大臣婆罗门居士等遣我送来。大德哀愍为受是。苾刍语彼使言。仁者。此衣价我不应受。若得顺时清净衣应受。彼使白言。大德。有执事人不。苾刍言有。若僧净人若邬波索迦。此是苾刍执事人。彼使往执事人所。与衣价已语言。汝可以此衣价买顺时清净衣。与某甲苾刍令其披服。彼使善教执事人已。还至苾刍所白言。大德。所示执事人我已与衣价。得清净衣应受。苾刍须衣应往执事人所。若二若三令彼忆念。告言。我须衣若得者善。若不得者乃至四五六返。往彼默然随处而住。若四五六返得衣者善。若不得衣过是求得衣者。泥萨祇波逸底迦。若竟不得衣是苾刍应随彼送衣价处。若自往若遣可信人。往报言。仁为某甲苾刍送衣价。彼苾刍竟不得衣。仁应知勿令失此是时。
言苾刍者谓邬波难陀。王者若男若女或复余人。以王法灌顶者悉名为王。大臣者执王政事相依而立。婆罗门者贵种多闻。居士者谓在家富赡。等者诸余杂类。遣使者谓女男黄门。送衣价者谓金银钱等。彼使持衣价等者。谓持衣价到苾刍所。白言大德者谓命前人。此物是某甲等者。谓述来处愿为纳受。是苾刍等者报不应受。顺时清净者谓称理而得。彼使语苾刍等者。谓问执事人。苾刍言有者指其人。若僧净人者谓大众净人。若邬波索迦者。谓归依三宝受五学处。彼使等者明使意也。买者或买或织。与某甲苾刍者指所与人。言清净者谓堪受用。善教已者谓善教示。具报苾刍若二若三等者。出言往返数令彼忆念。得者善者谓称求心。若不得者乃至四五六返。默然随处而住者。出默住数。言随处者有四处。一敝处二舍处三田处四店处。敝谓作瓦器等或剃发处。舍谓居宅。田谓稻蔗等田。店谓卖货处。有六诘问。见彼六言随事应诘。云何为六。若彼问云。仁今何缘得至苾刍。答云为彼事来。若云仁极善来此处应坐。答云为彼事来。若云食饭。答云为彼事来。若云啖饼。答云为彼事来。若云饮水。答云为彼事来。若于此六种随一事中。见他语时寻声即报。不徐缓答令彼前人不暇作余言者。是则不名圆满善好。六种诘问若随一事中。见他语时寻声未道。徐徐缓答令彼前人得有容暇作余语者。是则名为圆满善好。六种诘问若作如是求时。得衣者善。若不得衣过是求得衣者。泥萨祇波逸底迦。过者谓过三语六默而更往求得也。若竟不得衣从衣来处。或自去或遣可信人去。言可信者。谓弟子门人是可委信。报彼令知遣其收取勿使虚失。此是还报法式。
若苾刍遣使报已。彼执事人来至苾刍所作如是语。圣者可受此衣价。苾刍应报彼曰。此之衣价我已舍讫。汝当还彼送衣来处。如是报者善。若取衣者犯舍堕。
若执事人作如是语。圣者仁可受此衣价。彼之施主我共平章令其心喜。若如是者取衣无犯。苾刍若不作如是次第受衣者。皆犯舍堕。既犯罪已舍悔之法。广说如前。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人为施主人为使者人为给事。如法得衣者无犯。异斯舍堕。若人为施主人为使者非人为给事。如法得衣者无犯。异斯恶作。若人为施主非人为使者非人为给事。同前恶作。若人为施主非人为使者人为给事。同前舍堕。若非人为施主非人为使者非人为给事。同前恶作。若非人为施主非人为使者人为给事。同前舍堕。若非人为施主人为使者人为给事。同前舍堕。若非人为施主人为使者非人为给事。同前恶作。若苾刍从非人乞衣价时。得恶作罪。得便舍堕。从龙乞衣价时得恶作罪。得便舍堕。若苾刍遣使往。或以书印乞时恶作。得便舍堕。又无犯者广说如前。
佛在王舍城。尔时王舍大臣。语左右人言。汝往跋难陀所。以我名字作礼问讯。持此衣直而供养之。使受敕。至跋难陀所语言。某甲大臣问讯起居。送此衣直供养大德。大德受之。跋难陀言。我不应受此衣直。若得净衣当手受持。使言。大德。有执事人不。跋难陀即指示处。使便到执事人所语言。某甲大臣送此衣直与跋难陀。汝为受作。来取便与。使既与已。还跋难陀所白言。大德所示执事人。我已与竟。大德须衣便可往取。白已便还。大臣后时。复更遣信问跋难陀。我近遣使送衣直付某执事。大德为已着此衣未。跋难陀言。我未取着。还白如此。大臣作是念。我作衣已。久而犹未取。必薄我衣故致如此。即复遣信语跋难陀言。我送衣已。久何故不着。若不须者可以还我。跋难陀言。我甚须之。便于非时。到执事人所语言。我今须衣。可以见与。答言小待。今众人会。我应往赴。若不及期。便应罚我金钱五百。跋难陀言。汝常信乐勤于法缘。今日何故忽重俗事彼闻此语便作是念。正使彼罚要当付衣。然后乃去。即便料理与之。事毕星驰已遂稽后。众人问言。汝来何晚。答言。跋难陀索衣。料理还之。所以致此。众人咸言。为一比丘而轻众制。理不可恕。即便罚之彼既得罚。便瞋恨言。沙门释子。自言有道利益于物。而今乃反令我得罚。不信乐佛法者。咸皆语言。汝信敬沙门致此重罚。若复亲近方当剧是。恶名流布遍舍卫城。诸长老比丘闻。种种呵责。将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跋难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以十利故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王若大臣婆罗门居士。为比丘故遣使送衣直。使到比丘所言。大德彼王大臣婆罗门居士。送此衣直。大德受之。是比丘言。我不应受衣直。若得净衣当手受持。便言。大德有执事人不。比丘即指示处。使便到执事所语言。某王大臣。送此衣直与某甲比丘。汝为受作。取便与之。使既与已。还比丘所白言。大德所示执事人。我已与竟。大德须衣便可往取。是比丘二返三返。到执事所语言。我须衣我须衣。若得者善。若不得。四返五返六返到执事前默然立。若得者善。若过求得者。尼萨耆波逸提。若不得衣。随使来处。若自往若遣信。语言。汝为某甲比丘送衣直。是比丘竟不得。汝还自索莫使失。是事应尔。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