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戒律】50.波逸提一〔妄语戒〕
简介:一个存心的,故意的谎言。犯 波逸提.
波逸提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喝陀伽释子反覆其言而与外道议论,
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故作异答,故为妄语,约时处而不履行。诸外道讥嫌非难:
“何以喝陀伽释子与我等议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故作异答,故为妄语,约时
而不履行耶?”诸比丘闻彼诸外道之讥嫌非难。于是,诸比丘至喝陀伽释子处而
作是言:“友!喝陀伽!汝实与外道议论,以非为是…… 而不履行耶?”“友!如何
可说服彼等外道,勿使彼等获胜。”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何以喝陀伽释子
与外道议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故作异答,故为妄语,约时处而不履行耶?”
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集比丘众而问喝陀伽释子曰:“ 喝
陀伽!汝实与外道议论,以非为是...... 故为妄语,约时处而不履行耶?”“实然!世
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与外道议论,以非为是……故为妄语,约时处
不履行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故意妄语者,波逸提。”
二(一)“故意妄语”者,是欲欺诳者之言、语、说、话、语不见,非圣之语业
也。即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觉言不
觉,知言不知也。
不见是眼不见,不闻是耳不闻,不觉是鼻不嗅、舌不味、身不触,不知是心不
识也。见者以眼见,闻者以耳闻,觉者以鼻嗅、以舌味、以身触,知者以心识也。
(二)由三行相不见而言:“我见。”如此故意妄语者,波逸提。即〔一〕语前
思:“我将语虚妄。”〔二〕 语时思:“我语虚妄。”〔三〕 语已思:“我语虚妄已”。
由四行相不见而言:“我见。”如此故意妄语者,波逸提。即语前思:“我将
语虚妄。” 语时思:“我语虚妄。”语已思:“我语虚妄已。”言异于所见(注1)也。
由五行相不见而……思:“我语虚妄已。”言异于所见,言异于所忍也。
由六行相不见而……思:“……语……已。”言异于所见,言异于所忍,言异
于所乐也。
由七行相不见而……思:“……语……已。”言异于所见,言异于所忍,言异
于所乐,言异于所想也。
由三行相不闻而言:“我闻。”……乃至……不觉而言:“我觉。”乃至不知
而言:“我知。”如此故意妄语者,波逸提。即语前思:“我将语虚妄。”语时思:
“我语虚妄。”语已思:“我语虚妄已。”由四行相,乃至由五行相,乃至由六行
相,乃至由七行相……言异于所想也。
(三) 由三行相不见而言:“我见、闻。”如此故意妄语者,波逸提。由三行相
不见而言:“我见、觉。”……不见而言:“我见、知。”……不见而言:“我见、
闻、觉。〕……不见而言:“我见、闻、知。”不见而言:“我见、闻、觉、知。”
如此故意妄语者,波逸提。
由三行相不闻而言:“我闻、觉。”不闻而言:“我闻、见。”不闻而言:“我
闻、觉、知、见。”如此故意妄语者,波逸提。由三行相不觉而言:“我觉、知。”
不觉而言:“我觉、知、见、闻。”如此故意妄语者,波逸提。由三行相不知而言:
“我知、见。”……不知而言:“我知、见、闻、觉。”如此故意妄语者,波逸提。
(四) 由三行相见而言:“我不见。”……乃至……闻而言:“我不闻。……
乃至……觉而言:“我不觉。”……乃至……知而言:“我不知。”如此故意妄语
者,波逸提。
(五) 由三行相见而言:“我闻。”见而言:“我觉。”见而言:“我知。”如
此故意妄语者,波逸提。由三行相见而言:“我闻、觉。”见而言:“我闻、知。”
见而言:“我闻、觉、知。”……,……知而言:“我见、闻、觉。”如此故意妄
语者,波逸提。
(六)由三行相,于见有疑,见而不确记,见而不忆,见而忘;于闻有疑,闻而
不确记,闻而不忆,闻而忘;于觉有疑……于知有疑……知而忘,?言:“我知、
见。”知而忘,却言:“我知、觉。”知而忘,却言:“我知、见、闻。”知而忘,
?言:“我知、见、闻、觉。”如此故意妄语者,波逸提。
由四行相、五行相、六行相、七行相知而忘,却言:“我知、见、闻、觉。”
如此故意妄语者,波逸提。即语前思:“我将语虚妄。”语时思:“我语虚妄。”
语已思:“我语虚妄已。”言异于所见,言异于所忍,言异于所乐,言异于所想也。
(七)戏兴而说、躁急而说(戏兴而说者,即不考虑而说;躁急而说者,即想说
此,〔误〕而说他也),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尔时佛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林园中。尔时具寿罗怙罗于此城侧温泉林住。时有众多敬信婆罗门居士等。来诣其所问言。大德。世尊今者住在何处。若佛世尊在竹林中。时罗怙罗即便报云在鹫峰山。若在鹫峰山。报云在竹林中。若在毕钵罗窟。报云在西尼迦窟。若在西尼迦窟。报云在毕钵罗窟。时彼诸人欲求礼佛不能得见。身体疲倦极生劳苦。诣罗怙罗处。时罗怙罗问诸人曰。仁等。得见世尊不。答言不见。诸人报云。圣者何因故恼我等。答言实尔。我故相恼。时彼诸人各生嫌贱。时诸苾刍以缘白佛。尔时世尊闻是语已。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入王舍城次第乞食。还至本处饭食讫。于食后时即便往诣温泉林所罗怙罗住处。时罗怙罗遥见佛来。为佛敷座即安置瓶水并洗足器。净洗足手已往迎世尊。收取上衣白言。善来世尊愿于此坐。佛便就座坐已即取瓶水自洗双足。于洗足器倾去多水余留小许。告罗怙罗曰。汝见器中留少水不。白佛言。大德。我已见之。佛言。罗怙罗若苾刍故心妄语。无有惭耻亦无追悔。我观如是愚痴之人。说为乏少沙门之法。世尊复以器中少水总泻于地。告罗怙罗曰。汝见少水尽弃于地不。白佛言。大德。我已见之。佛言。罗怙罗若苾刍故心妄语。无有惭耻亦无追悔。我观如是愚痴之人。说为弃尽沙门之法。世尊复以其器倾侧至地。告罗怙罗曰。汝见此器倾侧不。白佛言。大德。我已见之。佛言。罗怙罗若苾刍故心妄语无有惭耻亦无追悔。我观如是愚痴之人。说为倾侧沙门之法。世尊复以其器覆之于地。告罗怙罗曰。汝见此器覆在地不。白佛言。大德。我已见之。佛言。罗怙罗若苾刍故心妄语。无有惭耻亦无追悔。我观如是愚痴之人。说为倾覆沙门之法。复次罗怙罗如醉象王有大力势。牙如车轴肥壮勇猛善能斗战。往战场中共他战时。四足两牙尾及脊胁悉皆作用。唯有其鼻卷而不出。罗怙罗此象为护命故不用其鼻以摧。彼军象师即念。此之象王护惜身命。罗怙罗若彼象王共斗之时。出鼻战者是时象师即知此象不吝躯命。自军他军遇便残害无恶不作。如是罗怙罗若复苾刍故心妄语。无有惭耻亦无追悔。我说是人无恶不造。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若人违实法 故作虚诳语
乃至命终来 无恶而不造
宁吞热铁丸 犹如猛火焰
不以破戒口 啖他信心食
尔时世尊复告罗怙罗曰。于汝意云何。何意世人手执明镜。罗怙罗白佛言。世尊。彼执镜者为观己面善恶之相。佛告罗怙罗。如是如是汝之所有身业造作。应当数数善自观察。我今欲起如是身业。此之身业为害自身并害他身。是不善事是苦恶业。能于未来感苦异熟耶。为不害自身并不害他。是胜善事是安乐业。能于未来感乐异熟耶。罗怙罗若汝作此观察之时。即能了知此之身业。我今欲作能损自他。是不善事是苦恶业。能于未来感苦异熟。此之身业应当检摄即不应作。罗怙罗若汝作此观察之时。即能了知此之身业。我今欲作能益自他。是胜善事是安隐业。能于未来感乐异熟。此之身业应当发起修其善事。复次。佛告罗怙罗。汝之所有身业造作。应当数数善自观察。我今正作如是身业。此之身业能害自他当受苦报。即不应作。若益自他当受乐报。便应修学。复次佛告罗怙罗。汝之所有身业造作。应当数数善自观察。我曾已作如是身业。此之身业能害自他当受苦报。所有罪业应对佛前至诚恳恻说所作罪。或于清净同梵行者前。说其愆咎发露说悔。将来禁戒更不重犯。若作善业能益自他。当受乐报应发欢喜心。于日夜中庆其所作勿为放逸。罗怙罗如于身业欲作。正作已作三时观察。当知语业意业亦复如是。罗怙罗当知过去未来及以现在。所有行业皆由意生。应数观察弃舍妄念常起善心。罗怙罗。若有沙门婆罗门等。于身语意业现起之时。应善观察令极清净。常多修习相应而住。罗怙罗如于现在观察三业。令极清净相应而住。过去未来亦复如是。是故汝今于三业中恒善观察。令极清净相应而住勿为放逸。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罗怙汝当知 常观察三业
不令造众恶 是顺诸佛教
此是声闻业 汝今应可修
修习此行时 长善息诸恶
尔时世尊为罗怙罗示教利喜说是法已。时罗怙罗礼佛双足欢喜奉行。于时世尊从座而去。此是缘起尚未制戒。
佛在逝多林。尔时法手苾刍是释迦子于此而住。善能言说降伏他论。于时中国有一摩纳缚迦。为求学故往诣南方。事广如前第四波罗市迦劫比罗因缘中具说。时摩纳缚迦所事师主。是南方婆罗门博通诸论。与摩纳缚迦及诸弟子渐次游行。经诸城邑遂到室罗伐城。时彼城中有一婆罗门为众之首。闻有南方大论师至告诸学徒曰。汝等知不有婆罗门是南方大论师。今来至此欲求敌论。若彼论师于诸论中而立义者。汝等各随所习共相酬对。若能破彼斯曰善哉。若不能者宜当引彼往释子中令与论议。若其论师能破释子。此即是我婆罗门胜。若其释子伏得彼者。斯亦是我婆罗门胜。何以故。能令八方震大名称。云南方有一大婆罗门。善解四明妙通八术。来求激论至室罗伐城。城中有人能摧彼论。我等诸人亦非堕。负时彼论师于晨朝时以衣裹腹。手执炬火入室罗伐城。时彼城中婆罗门子问言。大师何故以衣裹腹。论师报曰。所受学业满我腹中。恐其破裂故以衣裹。又问何因于白日中手执炬火。论师报曰。我见诸人愚痴闇昧。今辉智炬令使开明。论师即便共彼学徒更相问难。有激论处人咸杜口。城中学士悉皆受屈。诸人白言。大师何故辱自朋耶。论师报曰。岂可于此更有他朋也。诸人云有。论师曰彼是何人。报曰是沙门释子。近日方兴于四姓中独称尊胜。多闻辩说人所共知。师今可往共彼言论。问曰彼居何处。报言在此城中逝多林内。问曰于彼众中谁为第一激论之王。报曰彼皆博识聪睿词辩分明。作是语时法手。苾刍遇有他缘因届其所。诸人见来告论师曰。大师今可且置诸余沙门释子。宜应可共此法手苾刍以申论难。论师即便正视苾刍。告诸人曰。略观此相定是论主。即往就之告言。苾刍我于先师颇曾少学。欲共仁者聊叙论端。苾刍报曰。斯诚大善我比有心欲求论难。何当遇敌得尽虚怀。仁既远来深适吾愿。随意当作。论师问曰何日对谈。苾刍报曰明日可作。欲在何处。于某花园。共作期已舍之而去。时彼论师既共期已。即于此夜研核两宗。预设科条讨寻征斥。思惟不睡迄至天明。时法手苾刍作如是念。我若破得此论师者。亦未能免巡百家门食方满腹。若婆罗门傥摧我者。我之所有名称花冠悉皆隐没。时婆罗门即于晨旦趣彼花园。伫望苾刍欲其来至。然而法手不赴前期。久待不来遂还城内。是时法手斟酌过期便入城中次行乞食。彼婆罗门见而问曰。苾刍何故不赴花园。报曰何处花园。婆罗门曰。仁岂不忆昨日共期云于其处将兴往复。法手报曰。我忘其事。婆罗门作是念。我于通夜思构论端。苾刍乃云我不曾忆。复作是念。然此苾刍无过二种。一是情识愚憃二是才辩过人。复报之曰。明日赴期。报云如是。彼婆罗门明至期时便赴园内。淹留相待还复不来。企望踌躇覆归城邑。是时法手知过期已入城乞食。彼婆罗门见而复问。苾刍何故还不赴期。法手报曰。我岂风病耶。岂唯论议一事更无余业。然我每于晨旦承事大师。所未闻法敬心听受。门徒之辈复自教诏。还往贵人逢迎说法。婆罗门曰。苾刍不应故心妄语。答曰我实如是。由此法手苾刍共他论者许期往赴。而故食言令彼论师屡劳往返。诸外道辈闻斯事已各生嫌贱。君等应知释子沙门故心妄语。共他论者结契园中。故作虚言令彼论者空劳往复。诸苾刍闻已具白世尊。佛以此缘集苾刍众。问法手曰。汝实作如是故妄语事。共他期契。故心不往耶。答言实尔。世尊。尔时种种呵责。乃至我今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故妄语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谓是法手。义如上说。故者谓是故心了知其事。妄语者有九种妄语。八七六五四三二种差别不同。云何九种妄语。谓以无根他胜。僧伽伐尸沙波逸底迦提舍尼。突色讫里多。以无根破戒。破见。破威仪。破正命。而作妄语。云何八种妄语。谓以无根他胜。僧伽伐尸沙。波逸底迦。提舍尼。突色讫里多。以无根见闻疑。云何七种妄语。谓以无根破戒。破见。破威仪。破正命。以无根见闻疑。云何六种妄语。若苾刍欲作妄语。生如是念我当妄语。正妄语时。作如是念我正妄语。若妄语竟。作如是念我已妄语。以无根见闻疑。云何五种妄语。谓以无根五部罪而作妄语。云何四种妄语。谓以无根破戒。破见。破威仪。破正命。云何三种妄语。谓以无根见闻疑。又有三种妄语。作如是念。我当妄语。我正妄语。我已妄语。云何二种妄语。谓我正妄语。我已妄语。无有一种成妄语者。复有五种妄语。何者是耶。自有妄语得波罗市迦。有得僧伽伐尸沙。有得窣吐罗底也。有得波逸底迦。有得突色讫里多。云何妄语得波罗市迦。若苾刍实不得上人法自称言得。此之妄语得波罗市迦。云何妄语得僧伽伐尸沙。若苾刍知彼苾刍清净无犯。而无根他胜法谤。此之妄语得僧伽伐尸沙。云何妄语得窣吐罗底也。若苾刍在僧众中故心妄语。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此之妄语得窣吐罗底也。云何妄语得突色讫里多。若苾刍半月半月作褒洒陀。诵戒经时彼问清净不。而实不清净自知有犯。作覆藏心默然而住。此之妄语得突色讫里多。除向所说四种妄语。诸余妄语悉得波逸底迦。波逸底迦者是烧煮堕落义。谓犯罪者堕在地狱傍生饿鬼恶道之中受烧煮苦。又此罪若不殷勤说除。便能障碍所有善法。此有诸义故名波逸底迦。此中犯相其事云何。内摄颂曰。
若实不见闻 不觉不知想
及疑而异说 是妄语应知
若苾刍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作如是想如是忍可。便云我见我闻我觉我知。如是说时语语皆得波逸底迦罪。若苾刍曾见闻觉知而忘其事。作如是想如是忍可。不忆其事而云不忘。语语皆得波逸底迦罪。若实见闻觉知后遂生疑。彼作此想如是忍可言于见等无有疑心。语语说时皆得波逸底迦。若实不见闻觉知有见等想。彼作此解后言我实有见等。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不见而有闻觉知。彼作此想如是忍可。后言我见无有闻等。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不闻而有见觉知。彼作此想如是忍可。后言我闻无见觉知。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不觉而有见闻知。彼作此想如是忍可。后言我觉无见闻知。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不知而有见闻觉。作如是想如是忍可。后言我知无见闻觉。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见而忘闻觉知不忘。彼作此想。后言我见不忘闻觉知亦不忘。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闻而忘见觉知不忘。彼作此想。后言我闻不忘见觉知亦不忘。语语说时皆得本罪。
若实觉而忘见闻知不忘。彼作此想。后言我觉不忘见闻知亦不忘。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知而忘见闻觉不忘。彼作此想。后言我知不忘见闻觉亦不忘。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见而疑闻觉知不疑。彼作此想。后言我见不疑闻觉知疑。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闻而疑见觉知不疑。彼作此想。后言我闻不疑见觉知疑。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觉而疑见闻知不疑。彼作此想。后言我觉不疑见闻知疑。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知而疑见闻觉不疑。彼作此想。后言我知不疑见闻觉疑。语语说时皆得本罪。若实不见而作不见想。有闻觉知作闻觉知想彼作此想。后言我见不闻觉知。说时得本罪。若实不闻作不闻想。有见觉知作见觉知想。彼作此想后言我闻不见觉知。说时得本罪。若实不觉作不觉想。有见闻知作见闻知想。彼作此想。后言我觉不见闻知。说时得本罪。若实不知作不知想。有见闻觉想。彼作此想。后言我知不见闻觉。说时得本罪。若实见闻觉知。彼作此想。后言我不见闻觉知。说时得本罪。若实见闻觉知而不忘其事。彼作此想。后言我见闻觉知而忘其事。说时得本罪。若实见闻觉知而无疑心。彼作此想。后言我见闻觉知而有疑心。说时得本罪。若实见闻觉知有见闻觉知想。彼作此想。后言我不见闻觉知。说时得本罪。若实见不闻觉知。彼作此想。后言我不见然有闻觉知。说时得本罪。若实闻不见觉知。彼作此想。后言我不闻然见觉知。说时得本罪。若实觉不见闻知。彼作此想。后言我不觉然见闻知。说时得本罪。若实知不见闻觉。彼作此想。后言我不知然见闻觉。说时得本罪。
若实见不忘闻觉知忘。彼作此想。后言我见而忘闻觉知不忘。说时得本罪。若实闻不忘见觉知忘。彼作此想。后言我闻而忘见觉知不忘。说时得本罪。若实觉不忘见闻知忘。彼作此想。后言我觉而忘见闻知不忘。说时得本罪。若实知不忘见闻觉忘。彼作此想。后言我知而忘见闻觉不忘。说时得本罪。若实见不疑闻觉知有疑。彼作此想。后言我见有疑闻觉知不疑。说时得本罪。若实闻不疑见觉知有疑。彼作此想。后言我闻有疑见觉知不疑。说时得本罪。若实觉不疑见闻知有疑。彼作此想。后言我觉有疑见闻知不疑。说时得本罪。若实知不疑见闻觉有疑。彼作此想。后言我知有疑见闻觉不疑。说时得本罪。若实见作见想。不闻不觉不知作不闻不觉不知想。彼作此想。后言我不见然有闻觉知。说时得本罪。若实闻想不见觉知作不见觉知想。彼作此想。后言我不闻然有见觉知。说时得本罪。若实觉作觉想。不见闻知作不见闻知想。彼作此想。后言我不觉然有见闻知。说时得本罪。若实知作知想。不见闻觉作不见闻觉想。彼作此想。后言我不知然有见闻觉。说时得本罪。若苾刍凡所有语违心而说。皆得波逸底迦罪。若不违心而说者皆无犯。又无犯者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佛在舍卫城。尔时有法师比丘。名沙兰。聪明才辩。一切四众外道沙门婆罗门。无能及者。遂乃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知言非知非知言知。恒以辩巧胜人之口。诸比丘见莫不叹伏。问言。汝与人论议。以非为是。意为谓是为知非耶。答我实知非。耻堕负处故妄语耳。诸长老比丘种种呵责。佛常赞叹不妄语。亦教人不妄语。汝今云何为胜负故作此妄语。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沙兰。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妄语波逸提。尔时诸比丘。见比丘尼言是比丘。见比丘言是比丘尼。或见男言女。或见女言男。或见外道言是释子。或见释子言是外道。如是种种见异言异。便生惭愧。我等将无犯波逸提耶。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比丘从心想说。犯波逸提者无有是处。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故妄语波逸提。故妄语者。如妄语得过人法中说。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一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