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戒律】53.波逸提四〔随句戒〕
简介:任何比丘和不是比丘的人吟诵佛法。犯 波逸提.
波逸提 四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令优婆塞逐句同诵法〔语〕。
因此,优婆塞不尊敬比丘、不随顺、不互相敬礼而住。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
“何以六群比丘,令优婆塞逐句同诵法语耶?因此,优婆塞……而住。”于是,诸
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诸比丘!汝等实令优婆塞逐句同诵法语,于是,
优婆塞……而住耶?“实然!世尊!”佛世尊予以呵责:“愚人!汝等何以令优婆
塞逐句同诵法语,于是,优婆塞……而住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
增长……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令未受具戒者逐句同诵法者,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未受具戒者”,除比丘、比丘尼外,其他名为未受具戒者。
句(注9) 随句 随字 随味
句者,共始共终也。随句者,别始而共终也。随字者,如言“色是无常也”,即
言“色”而止。随味者,言“色是无常也”,即出其音声“受是无常也”。句、随句、
随字、随味皆是名为逐句之法。
a“同诵”者,依句而诵者,句句波逸提;依字而诵者,字字波逸提。
a‘“法”者,佛所说、声闻所说、仙人所说、天人所说而具义、具法者。
(二) 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而逐句诵法者,波逸提。于未受具戒者有疑
想而逐句诵法者,波逸提。于未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而逐句诵法者,波逸提。于
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者,突吉罗。于受具戒者有疑想者,突吉罗。于受具戒者
有受具戒者想者,不犯也。
(三) 与〔未受具戒者〕共受学时、共修习时,通达大部分之读诵经偈(注10) 者(于
彼落诵一偈时)止之而教〔如是〕诵时,〔于大众中高声读诵时,畏怯而〕停顿时,
〔催促而〕同诵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尔时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时六众苾刍与未圆具人同句读诵。于其住处作大嚣声。如婆罗门诵诸外论。又如俗众在学堂中高声习读。于时世尊闻其住处音响諠聒。便告阿难陀曰。何因住处作大嚣声。如婆罗门诵诸外论。又如俗众在学堂中高声习读。时阿难陀白言。世尊此是六众苾刍。与未圆具人同句读诵。为此寺中出大音声。如婆罗门等具陈其事。佛告阿难陀。岂诸苾刍与未圆具人同句读诵。阿难陀白佛言。同句读诵。尔时世尊以此因缘如前广说。乃至问六众苾刍曰。汝等实与未圆具人同句读诵不。白佛言。实尔大德。尔时世尊以种种呵责。乃至我今为诸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与未近圆人。同句读诵教授法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谓是六众若更有余如是流类。未圆具人者有两种圆具。谓苾刍及苾刍尼。余并名为未圆具者。言句者有同句前句。云何同句。谓圆具者云诸恶莫作。时其未圆具者。便共一时云诸恶莫作。是名同句。云何前句。谓圆具者云诸恶莫作声未绝时。其未具者同声道此句遂在先云诸善奉行。是名前句。云何同字。谓圆具者云恶字时。其未具者遂同时云恶。是名同字。云何前字。谓圆具者云恶字声未绝时。其未具者同声道恶字。遂在先云何。是名前字。言读诵者诵言领受。言法者。谓佛及声闻所说之法。波逸底迦者义如上说。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于未圆具人作未圆具想。及疑与同句先句读诵法者。得根本罪。若于未圆具人作未圆具想。及疑与同字先字读诵法者。得根本罪。若于未圆具人作圆具想。及疑与其同句先句同字先字说者。得恶作罪。若于圆具者作未圆具想。及疑同句先句同字先字说者。得恶作罪。若于圆具作圆具想无犯。若口吃者若性急者。若捷语者并无犯。若教诵时若教问时无。犯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及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佛在舍卫城。与五百比丘僧至阿荼脾邑。时彼居士作是念。佛久乃来此。寻当复去。我等应亲近诸比丘学诵经偈问所不解。世尊去后得有所怙。即到诸比丘所作是语。大德教我诵读经偈。诸比丘言。佛未听我等教白衣诵经。以是白佛。佛言。听教白衣诵经。时诸比丘种种国出家。诵读经偈音句不正。诸居士便讥呵言。云何比丘昼夜亲承。而不知男女黄门二根人语及多少语法。诸比丘闻各各羞耻。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即遥责诸居士。汝愚痴人。如何讥呵异国诵经音句不正。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诵经波逸提。后复有诸居士求受诵经。诸比丘言。汝之等辈嫌我音句。不从我受。汝今复来徒自劳苦。答言。大德我不毁佛法。不求余福田。岂可以彼人有过而不教我耶。复有诸沙弥亦欲受经。诸比丘言。须受具戒当教授汝。诸沙弥言。我等出家应诵经偈。如何受具戒乃当教授。诸比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今听教未受具戒人诵经不得并诵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教未受具足人经。并诵者波逸提。并诵者俱时诵。或授声未绝彼已诵。或彼诵未竟此复授。句句皆波逸提。先应教言。待我语竟然后诵。比丘尼亦如是。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六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