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小部】第2经 (第02集)法句经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法句经

法句经是依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偈所集成,由世尊金口无问自说的“法句”,即称为
宣示佛教之妙谛,分类所搜集之胜句。行文简洁平易,且参与巧妙之譬喻,不使之枯燥,
其中教以佛教之道德观、社会观之根本意义而为佛道入门的指南,于南传三藏中,特珍
重为珠玉之字。于此,附上因缘谭及批注,有觉音浩瀚之注释(Dhammapadatthakatha
ed.by H.C.Norman,PTS 1906-1915;tr.by E.W.Burlingame;Buddhist Legends,3
vols.,Cambridge Mass.1921)亦广流于世。
公历一八五五年瑞典之硕学富宇须麦鲁出版法句经,以此翻译为拉丁文,且添上上
记拔粹之注释,为学界不朽的贡献。Dhammapadam Ex tribus codicibus Haunien
sibus palice edidit,latine vertit,excerptis ex commentario palico notisque illus-
travit V. Fausboll,Hauniae 1855.其第二版于一九00年在伦敦出版,更于一九一四年
依须利耶伍达、斯曼伽罗、帝罗再出新版。The Dhammapada. New edition by Sur-
iyagoda Sumangala Thera,PTS 1914. 至翻译移植为欧洲之主要语相当多,现在为
最重要可以举F.Max Muller:The Dhammapada.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Vol.X,

Oxford 1881,2nd ed.1898,New ed.1924;R.Otto Feanke: Dhamma-Worte,jena 1923。
日本亦有立花俊道教授〔国译大藏经、经部第十二卷、大正七年〕,长井真琴教授〔世
界文库、大正十三年〕,荻原云来教授〔岩波文库、昭和十年〕等等之翻译。日文版之
翻译,自由参考利用此等先觉巨匠之劳作,而忠实地由于P.T.S版本译出而成的,误植
句读等些细点之外,依此而得二、三地方附上注释以加说明。
相当于南传法句经之北传梵本是法救(Dharmatrata)撰,称为优陀那瓦鲁伽
(Udariavarga),近代中亚细亚发掘研究之结果,亦不少原本之断片出现于世,其概
要是不难于仿佛的。即由三十三品之构成,其偈数比南传法句多甚多,见其内容,此是
别部所传是很明白的。特别于参照Sylvain Levi: L.Apramada-varga.Etude sur les
recensions des Dharmapadas,journ. Asiatique 1912 II,p.203-294;P.N.Chakravarti:
L,Udanavarga sanskrit Tome I.(chapitres I-XXI),Paris 1930。还有由梵语翻译
的西藏语优陀那瓦鲁伽(Ched-du-brjod-pahi tshoms)是由三十三品而成,含有九八
五至九八九偈(有少部份散文),不唯在康奢鲁部,亦收入在檀奢鲁部。早从英译得知
(W.W.Rockhill:Udanavarga. translated from the Tibetan of the Bkah-hgyur
With notes and extracts from the commentary of Prajnavarman, London 1833,
Trubner,s Or.Ser(1892))到后来亦出版原文(H.Beckh: Udanavarga.nach dem
kanjur und Tanjur...herausgegeberi , Berlin 1911)与巴利语法句经,有优陀那偈文
之大部份相当之偈颂,于此等中不能看出的偈颂,亦既相应于南传三藏他经中之颂文。
特别参照L.de la Vallee Poussin: Essai didentification des gathaset des udanas
en prose de lUdanavarga de Dharmatrata,journ.Asiatique 1912 I,P.311-330
其次,汉译经典中法句经或与优陀那瓦鲁伽类似相应者,有如次之四经。一、法句
经(法救撰、吴、继祇难等译、公元三世纪初、三十九品七百五十二偈)、二、法句譬
喻经(西晋、法炬.法立共译、公元二九○---三○六年、四十二品)、三、出曜经(后
秦、竺佛念译、公元三九八---三九九年、三十四品)、四、法集要颂经(法救集、宋、
天息灾译、十世纪末、三十三品、约九百五十偈)就是。此中之第一唯偈颂而成,第二
是于其小数偈加上因缘谭。第三不仅是偈颂,还含有因缘谭及批注,第四于大体上,不
过是唯改正颂文而集录的。对颂文之观察所见,第一、第二的一类和第三、第四的一类,
与其原文有差异,后者是近于梵语、西藏语优陀那瓦鲁伽。

以上之外,于种种宗派亦进行法句之集录,有用西北印度方言之鬼语(Prakrit)
写的法句经,发见于于阗地方,其写本用加罗修谛文字写的,想是属于公元一世纪乃至
三世纪的,内容不同于梵、巴两本,为一独立之一的异本。参照E.Senart:Le manuscrit
Kharosthi du Dhammapada.Les fragments Dutreuil de Rhiris,journ.Asiatique
1898 II.193 ff.;Benimadhab Barua and Sailendranath Mitra:Prakrit Dham-
mapada based upon M.Seriarts Kharosthi manuscript,With text,translation and
notes,Calcutta 1921同样mahavastu有举法句经(Dharmapada)之名,引用千品
(Sahasravarga, ed.Senart vol.III,P.434-6)及其它数偈。亦足以知道大众部也有独
立的异本。
最后优陀那瓦鲁伽于中亚细亚亦受爱好,所谓多加罗语之写本中,不只有偈颂之翻
译断片,亦证明其批注书(Udanalamkara)之断片亦确实存在。乃方言即龟兹语。特
别参照Sylvain Levi: Fragments de textes kontcheens , Udanavarga ,Udanalam
Kara et Karmavibhanga, Paris 1933; E.Sieg und W.Siegling:Udanavarga Uberset-
zungen iri, Kucischer Sprache,Volume Rapson, London1931,P.483-499 A方言即焉
耆语,参照E.Sieg und W. Siegling:Bruchstucke eines Udanavarga-Kommentars
(Udanalamkara) im Tocharischen,Festschrift fur M .Winternitz,Leipzig 1933,
P.167-173。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

一 双品
p.1.
一 诸法意为导,意主意造作。人若染秽意,或语或〔身〕行,苦事则随彼,如轮
随兽足。
二 诸法意为导,意主意造作。人若清净意、或语或〔身〕行,乐事则随彼,如影
之随形。
三 “彼骂我掷我,败我夺取我”,于怀如此念,忿怨事不息。
四 “彼骂我掷我,败我夺取我”,不怀如是念,忿怨终自息。
2 五 实于此世中,非以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为古常法。
六 彼人不晓悟:“我等终毁灭”。惟有此悟者,彼诤自然息。

七 唯求享乐事,不摄护诸根,饮食无限度,怠惰不精勤,彼实为魔服,如风吹弱
树。
八 不求享乐事,善护摄诸根,饮食有限度,信念又精勤,魔王不胜彼,如风吹岩
山。
九 虽为缠袈裟,不脱垢浊者1,无真实克己,不应缠袈裟。
一○ 离弃诸垢浊1,善住于戒律,真实以克己,彼应缠袈裟。
一一 非真思为真,真实为非真,住于邪思惟,则不达真实。
一二 于真知为真,非真知非真,住于正思惟,能达于真实。
一三 粗茸劣家屋,必受雨漏浸,如此不修心,贪欲则浸入。
3 一四 善茸精家屋,不受雨漏浸,如此善修心,贪欲不浸入。
一五 现世于此悲,死后他世悲,造诸恶业者,两世皆忧悲。见自秽业已,彼悲彼
苦恼。
一六 现世于此喜,死后他世欢,造诸善业者,两世皆欢喜。见自净业已,彼乐彼
欢喜。
一七 现世于此苦,死后他世苦,造诸恶业者,两世皆受苦。谓:“今悲我作恶,堕
恶趣更苦。”
一八 现世于此喜,死后他世欢,造诸善业者,两世皆欢喜。谓:“今造善业喜,往
善趣更喜。”
一九 纵多诵经典,放逸不实行,如牧算他牛,不入真沙门。
二○ 虽诵经典少,举止遵法行,具足正智识,弃灭贪瞠痴,善净心解脱,舍离此
世欲,此世或他世,入真沙门列。

注1 原文 Kasava-(污浊)与 Kasava-(袈裟)之音韵类似。

二 不放逸品
p.4.
二一 不逸不死道,放逸为死路。不放逸不死,逸者如死尸。
二二 智者悟此理,所行不放逸。不放逸者乐,喜乐圣者境。

二三 贤者常坚忍,勇猛修禅定,离轭获安稳,得无上涅盘。
二四 奋励常正虑,净行能制己,正法而生活,不逸善誉增。
二五 奋励不放逸,胜己自调御,贤者自作洲,免没于瀑流。
二六 痴钝愚昧人,耽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护〕最上宝。
二七 勿耽于放逸,勿嗜爱欲乐。唯勤住禅定,始得大安乐。
二八 智者无放逸,除逸时无忧,圣者登慧阁,观察愚多忧,如立于高山,俯视地
上物。
5 二九 放逸中无逸,睡众中独醒,智人如骏马,驽駻所不及。
三○ 摩伽婆无逸,得天之主位。人赞不放逸,放逸常被责。
三一 比丘乐不逸,又畏于放逸,犹如猛火炎,烧除大小缚。
三二 比丘乐不逸,又畏于放逸,彼既近涅盘,决无退堕事。

三 心品

三三 摇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智者令调直,如匠矫直箭。
三四 水中鱼离栖,弃投陆地上,如是心战栗,离脱魔世界。
三五 心轻随欲转,操动难制服,善哉心调御,调御得安乐。
6 三六 心转随欲转,微妙猛难见,智者当护心,护心得安乐。
三七 远行与独动,无形隐胸窟,若谁制彼心,脱出魔系缚。
三八 若心不安定,不辨于正法,信念不坚者,智慧不成满。
三九 若得心无恼,亦无思虑惑,超脱善与恶,觉者无恐怖。
四○ 知身如水瓮,心安如城廓,慧剑击魔王,守视真懈怠。
四一 此身实不久,当置于地上,被弃无意识,无用如木片。
四二 仇敌对仇敌,怨家对怨家,若心住邪行,恶业更增大。
四三 〔善〕非父母作,亦非亲属作,若心住正道,善业更增大。

四 华品
p.7.
四四 谁服此地界,阎魔与天界,谁集妙法句?如熟匠〔摘〕华。
四五 有学服地界,阎魔与天界,有学集法句,如熟匠摘华。

法句经 一七
-------------------------------------------------------------------------
小部经典一 一八

四六 知身譬泡沬,悟此同幻影,灭魔王华箭,将无死王见。
四七 摘集诸华人,其人心贪着,死神将捉去,宛如眠村落,瀑流〔漂荡〕去。
四八 摘集诸华人,其人心贪着,贪欲无厌足,实被死王伏。
四九 圣者入村落,犹如蜂采华,不害色与香,唯取甘蜜去。
五○ 不〔观〕他人过,他人作不作,唯观自己行,或作或未作。
8 五一 犹如美妙华,色艳而无香,善说无实行,彼终无结果。
五二 犹如美妙华,色艳而芳香,善说有实行,彼终有结果。
五三 如由堆诸华,得造众华鬘,一生之为人,应作诸善事。
五四 华香不逆风,栴檀多伽罗,末利香亦然。德香逆风芬,彼正人之熏,普闻一
切方。
五五 栴檀多伽罗,越系基青莲,此等诸香中,戒香最为胜。
五六 栴檀多伽罗,此等香轻微,持戒香最上,熏香诸天间。
五七 成就诸戒行,住于不放逸,正智解脱者,魔王不能近。
五八 犹如尘秽聚,被弃于大道,莲华生其中,悦意而芳香。
9 五九 如此尘聚等,盲昧凡夫中,正觉者弟子,以智慧光辉。

五 愚品

六○ 不眠者夜长,疲者由旬长,不知达正法,愚者流转长。
六一 若得不胜己为友,与己相等者亦然,宁可坚决之独行,不与愚者为伴侣。
六二 “此我子我财”,愚者常烦恼。我且非有我,何况子与财?
六三 愚者自知愚,彼已是智人,愚者自为智,实称真愚者。
六四 愚者虽终生,亲近于贤人,不了达正法,如匙尝羹味。
10 六五 纵然须臾间,亲近于智者,能达于正法,如舌尝羹味。
六六 愚者之无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赍得众苦果。
六七 自作不善业,作已生后悔,哭泣泪满面,当得受业果。
六八 若自作善业,作已不后悔,欢喜而愉悦,应得受善果。
六九 恶业未熟间,愚者思如蜜,恶业成熟时,愚者彼受苦。
七○ 愚者月复月,虽唯取少食,似草之尖端,〔功德〕不值思法者,十六分之一。

法句经 一九
-------------------------------------------------------------------------
小部经典一 二○

七一 犹如拘牛乳,不立即凝固,愚者造恶业,不即感恶果,业力随其后,如火灰
复燃。
七二 愚者求知识,反而成灾厄,破碎彼头首,毁灭其幸福。
11 七三 愚者欲虚名,僧中作上座,僧院居上位,他人求供养。
七四 “僧俗皆共知,此事由我作,无论大小事,应从于我意”,此为愚者想,贪慢
心增长。
七五 一则导世利,一则导涅盘,佛弟子比丘,如是应了知,莫贪世尊敬,专注于
远离。

六 贤品

七六 如见彼智者,能指责罪过,当与彼交往,犹如知识者,能指示宝藏。常与彼
交往,有善而无恶。
七七 训诫与教示,阻不当恶事。善者爱此人,而成恶人憎。
七八 勿与恶友交,勿友下劣者,应与善友交,应友最上士
12 七九 以饮法〔水〕者,清澄心快适,贤者常喜乐,圣者所说法。
八○ 治水者导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贤者自调御。
八一 犹如坚居岩,不为风所摇,毁谤及赞誉,贤者不为动。
八二 犹如深之池,静明而澄清,贤者闻法已,如是心澄清。
八三 善人离诸欲,不语诸欲事,苦乐所不触,贤者无喜忧。
八四 无论自或他,不求子与财,及望诸国土,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荣。此为彼
具戒,智慧正法人。
八五 于此人间中,达彼岸者少,其它诸众生,徘徊此边岸。
13 八六 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将能达彼岸,度难度之境。
八七 应弃黑恶法,贤者修白法,由家到无家,喜独处不易。
八八 应求是法乐,弃欲无所有,智者自清净,心离诸垢秽。
八九 菩提之支分,正心而修习,弃舍诸执着,远离爱贪欲,灭尽而光耀,现世得
涅盘。

七 阿罗汉品

九○ 有为路尽无忧患,一切〔烦恼〕已解脱,断尽一切之系缚,此人已无忧苦恼。
九一 正念出家者,彼不喜在家。如鹅离池去,彼等弃水家。
14 九二 彼等无蓄积,于食知正念1,空无相解脱,为彼所行道,如鸟飞虚空,足迹
不可得。
九三 彼灭尽烦恼,亦不贪饮食,空无相解脱,为彼所行迹,如鸟飞虚空,足迹不
可得。
九四 诸根归寂静,如御善调马,断慢无烦恼,天人所羡慕。
九五 敬虔之圣者,忍辱如大地,又似坚居幢,如无污泥地,斯人无轮回。
九六 圣者意寂静,语与业寂静,正直而解脱,如是得安稳。
九七 无信2悟无为,断系因永灭,舍弃诸贪欲,实成最上士。
九八 于村落森林,平地或丘陵,阿罗汉住处,其地则可爱。
15 九九 森林其可爱,众人所不乐,彼喜离欲乐,不求诸欲乐。

注1 所谓正念食者(parinnata-bhojana-)当对食物知食物之为何物,知彼之不净,此为悟者
对食事无真正之悦乐。
2“无信”谓圣者自证知,悟不由他。

八 千品

一○○ 纵聚一千言,若无意义者,不如一义语,闻而得寂静。
一○一 纵聚千句偈,若无意义者,不如一句偈,闻而得寂静。
一○二 虽诵百句偈,若无意义者,不如一句偈,闻而得寂静。
一○三 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
一○四 能克服自己,实胜过他人。若有克己者,常为自制御。
一○五 天神干闼婆,魔王或梵天,皆遭于败北,不能胜此人。
16 一○六 月月投千金,供牺祀百年,不若须臾问,供养修己者,如是此供养,胜祭

祀百年
一○七 若人于林中,事火一百年,不若须臾间,供养修己者,如是此供养,胜祭
祀百年。
一○八 若人于世间,求福一年间,供牺牲祭祀,彼一切功德,不值四分一,礼敬
正直者〔阿罗汉〕。
一○九 守乐敬礼者,常尊于长上,增长四种法:寿、美、乐与力。
一一○ 若人百岁寿,破戒无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住禅定。
一一一 若人百岁寿,无智无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住禅定。
一一二 若人百岁寿,怠惰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坚固行精进。
一一三 若人百岁寿,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得见生灭法。
17 一一四 若人百岁寿,不见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见不死道。
一一五 若人百岁寿,不见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见最上法。

九 恶品

一一六 应急速为善,远离罪恶心。懈怠作善者,其心则喜恶。
一一七 人纵作恶已,不应重重作;勿喜于作恶,积恶则受苦。
一一八 若人作善已,应复重重作;应喜于作善,积善受快乐。
一一九 恶业未成熟,恶者见为福,恶业成熟时,恶人始见苦。
18 一二○ 善业未成熟,善人见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方见福。
一二一 勿轻视小恶,云:“我不招报”,依水点滴落,亦可满水瓶。愚者盈其恶,
微微少许积。
一二二 勿轻视小善,云:“我不招报”,依水点滴落,亦可满水瓶。贤者盈其善,
微微少许积。
一二三 商人避危道,伴少财宝多,受生避毒品,避恶业亦然。
一二四 若如无疮手,其心可捉毒,无疮毒不患,不作者无恶。
一二五 若害无邪人,清净无秽者,恶反及愚人,如逆风扬尘。

一二六 有人宿胎中,造恶堕地狱;正直升天界,漏尽证涅盘。
19 一二七 无论虚空及海中,或入山间之洞窟,欲求逃脱恶业者,世间实无有是处。
一二八 无论虚空及海中,或入山间之洞窟,欲求不为死魔制,世间实无有是处。

一○ 刀杖品

一二九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惧死,以自量比较,勿杀教他杀。
一三○ 一切畏刀杖,一切皆爱生,以自量比较,勿杀教他杀。
一三一 欲自安乐者,刀杖害有情,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
20 一三二 欲自安乐者,不以刀杖害,以求自己乐,后世得安乐。
一三三 对人莫言粗暴语,汝已言者返言汝。忿怒之言实甚痛,刀杖互击可触汝。
一三四 汝若破铜锣,自默而不言,既得涅盘道,汝无忿怒诤。
一三五 如牧者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有情命。
一三六 愚者作恶业,却不能自知,痴者感业苦,如以火自烧。
一三七 若以刀杖害,无罪无邪人,十事中一事,忽然彼应遇。
一三八 剧烈苦〔失财〕,身体受毁损,或为重病逼,乃至心错乱。
一三九 或由王迫害,或遇诬重罪,或亲族离散,或破灭财产。
一四○ 或彼之家屋,遭遇却火烧,愚者身灭后,堕入于地狱。
21 一四一 裸行螺髻者1,污泥及断食,卧地自尘身,蹲踞不住立,不断疑惑人,无
得清净事。
一四二 其身住寂静,调御心自制,必然持梵行,不以诸刀杖,加害诸有情,彼为
婆罗门,彼则是沙门,彼则是比丘。
一四三 惭愧自制者,此世所少有,如良马避鞭,彼善避诽辱。
一四四 如良马加鞭,当奋励努力,以信戒精进,乃至住禅定,善识别正法,以及
明行足,汝念当勿忘,消灭大穷苦!
一四五 治水者导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德者自调御。

注1 裸行以下皆为苦行之种类。

一一 老品
p.22.
一四六 世常燃烧中,有何喜1何叹!汝等黑暗蔽,何不求光明?
一四七 汝观粉饰身,疮伤骨积集,病患多思惟,非坚常住者。
一四八 此衰老形骸,病巢而易坏,秽聚必毁灭,有生终必死。
一四九 犹如葫芦瓜,秋至将散弃,骸骨成鸽色,观此有何乐?
一五○ 此城骨所造,涂以血与肉,藏着老与死,及虚伪与慢。
一五一 美饰王车亦必朽,肉体老迈终亦然,唯善人法无老事,善人相传与善人。
一五二 寡闻之愚人,生来如牡牛,增长彼筋肉,无增彼智能。
23 一五三 经多生流转,予求作屋者,但未得见之,受苦再再生。
一五四 已见作屋者!勿再为造屋,椽桷皆毁坏,栋梁被摧折,得灭尽爱欲,心既
证无为。
一五五 壮时不得财,亦不修梵行,如池边老鹭;无鱼而死灭。
一五六 壮时未获财,亦不修梵行,卧如破折弓,思叹于过去。

注1 hasa-=skt.har.sa-(欢喜)或“笑”=skt.hasa-但 N.P.Chadravati:LUdanavarga
Sanskrit P.1~2 参照。

一二 自己品

一五七 若人知自爱,应善自保护,三时中一时,智者应觉醒。
一五八 首先于自己,安置正法道,然后诲他人,贤者将无过。
24 一五九 若欲诲他者,应如自己行,自制可制他,制己实最难。
一六○ 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调御,获得难依所。
一六一 恶业由己生,由自生自起,摧坏于愚者,金刚破宝石。
一六二 破戒如蔓草,覆缠沙罗树,自己求此作,以快仇敌意。
一六三 不善事易行,有害于自己,善及有益事,实为极难行。
一六四 愚痴恶慧者,持执邪见故,讥蔑罗汉教,乃至尊者教,及正法行者,而自

取破灭,宛如佳他伽,结果而自亡。
一六五 恶是由己作,污法亦由己,自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净不净由己,他无
净他事。
25 一六六 即他有大事,勿为己利益,善知己利事,当专心利益。

一三 世品

一六七 勿从下劣法,勿住于放逸,勿随于邪见,莫为世俗徒。
一六八 奋起勿放逸,行正法善行,随法善行者,此彼世安乐。
一六九 应行法善行,不行恶法行,随法行善者,此彼世安乐。
一七○ 视如水泡沫,见如蜃气栖,如是观世者,死王不见他。
一七一 来观此世间,犹如饰王车,愚者湎此中,智者不执着。
26 一七二 若人先放逸,而后不放逸,如月出云翳,照耀于此世。
一七三 若作恶业人,覆之以善业,如月出云翳,照耀于此世。
一七四 此世间黑暗,善知此者少,少有升天者,如鸟之脱网。
一七五 天鹅飞行太阳道,以可神通行虚空,贤者破魔王眷属,得以脱离此世间。
一七六 违犯一者法,及说诸妄语,不信来世人,无恶而不作。
一七七 贪不生天界,愚不称扬施,贤者随喜施,来世得安乐。
一七八 地上王权者,或趣天界者,一切世界主,不及胜预流。

一四 佛陀品
p.27.
一七九 彼之胜利无能胜,败者此世不能随,佛〔智〕无边无行迹,汝以何法欲诳
惑?〔此佛对魔女说〕
一八○ 不具于结缚,缠爱难诱使,佛〔智〕无边无行迹,汝以何法欲诳惑?
一八一 智者专禅定,喜出家寂静,正念正觉者,天人且羡敬。
一八二 得生人道难,生得长寿难,得闻妙法难,遇佛出世难。
一八三 不作一切恶,应当行诸善,自净之己意,此为诸佛教。
一八四 诸佛说涅盘最胜,忍辱为最上苦行,出家实无害他者,恼他不称为沙门。
一八五 不诽及不害,严守戒律仪,饮食知足量,静处坐独居1,专念增上定,此

为诸佛教。
28 一八六 虽天雨金钱,欲心无满足,贤者知淫欲,甘少而苦多。
一八七 故虽于天乐,彼不喜悦求,正觉者弟子,喜灭于爱欲。
一八八 恐怖所驱使,去归依山岳、森林或园苑、种种树支提
一八九 此非安全依,非最上依处。如此之归依,不离一切苦。
一九○ 若人归依佛,归依法及僧,依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
一九一 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及八支圣道,灭尽一切苦。
一九二 此为安全归依处,此为最上归依所。若人如此之归依,由此解脱一切苦。
一九三 圣者极难得,彼非随处生,贤者所生处,彼家蒙惠荣。
一九四 诸佛出现乐,宣说正法乐,僧众和合乐,诸人修行乐。
一九五 供养应供者,脱离于虚妄,超越诸忧患,供佛及弟子。
29 一九六 如此之供养,寂静无畏者,其所得功德,甚难被计量。

注1 Pantham ca(ed PTS) 应读为Pantan ca(Fausb,comm)。Diet.PTS:Pattha之项
下参照。

一五 安乐品
p.30.
一九七 我等实乐生,憎怨中无憎,于怨憎人中,我等无怨憎。
一九八 我等实乐生,苦恼中无苦,于苦恼人中,我等无苦恼。
一九九 我等实乐生,贪者中无贪,于贪欲人中,我等无贪欲。
二○○ 我等实乐生,无有何物障,如光音天神1,我等喜为食。
二○一 胜利生怨憎,败者卧苦恼,胜败两具舍,寂静住安乐。
二○二 无火如贪欲,无恶如憎恨,无苦如五蕴,无胜乐寂静。
二○三 饥饿最大病,行为最大苦,如是实知此,涅盘最上乐。
二○四 无病最上利,知足最上富,信赖最上亲,涅盘最上乐。

31 二○五 已饮独居味,乃至寂静味,喜饮于法味,彼去怖离恶。
二○六 善哉见圣者,与彼共住乐,由不见愚者,彼常为安乐。
二○七 与愚者共行,实为长忧愁,与愚共住苦,如与敌共住,与贤者共住,乐如
会亲族。是故实如:
二○八 贤智博学者,诚持戒圣者,如随善良游,此贤明之人,如月从星道。

注1 光音天又称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一禅天之第三天。

一六 爱好品

二○九 专注不当事,不专于应作,弃道取爱欲,却羡成就者。
32 二一○ 勿与爱者会,勿会不爱者,不见爱者苦,见憎人亦苦。
二一一 是故勿爱者,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人无桎梏。
二一二 由爱生忧患,由爱生畏怖,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三 由爱生忧患,由爱生畏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四 由贪欲生忧,由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五 由欲乐生忧,由欲乐生怖,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六 由爱欲生忧,由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怖畏?
二一七 具戒与正见,住法知真实,圆满自己行,彼为世人爱。
二一八 希求不可说〔涅盘〕,富有思虑心,诸欲心不缚,被称上流人〔近涅盘者。〕
二一九 久在异乡者,由远地安归,亲友及知己,羡喜欢迎彼。
33 二二○ 作福业亦是,由此生彼世,福业如亲族,迎彼爱来者。

一七 忿怒品

二二一 应去于忿怒,应弃我慢心,解脱一切缚,不执著名色〔精神、物质〕,彼无
一物者,无苦相随事。
二二二 止勃发忿怒,如止急行车,是名善御者,余为执缰人。
二二三 由忍胜忿怒,由善克不善,以施胜吝啬,由实胜虚妄。

二二四 语实不瞠怒,分与施乞者,人由此三事,得至诸天前。
34 二二五 圣者不杀生,常摄制护身,则达不死境--彼无忧患处。
二二六 恒常觉醒者,昼夜勤勉学,志于涅盘者,终息其烦恼。
二二七 阿托罗〔优婆塞〕应知!此非今日始,由古来即然,默然被人诽,多言被
人诽,寡言被人诽,不为诽谤者,是世极少有。
二二八 只被人诽者,或只被褒人,过未已无有,现在亦应无。
二二九 智者日日善反省,行无过失有贤明,智慧持戒具行者,彼为智人所赞叹。
二三○ 质如阎浮金1,有谁得诽彼,彼为婆罗门,诸天所称赞。
二三一 摄护身忿怒,制御于身行,弃身之恶行,依身修善行。
二三二 摄护语忿怒,制御于语行,弃语之恶行,依语修善行。
二三三 摄护意忿怒,制御于意行,弃意之恶行,依意修善行。
二三四 智者制御身,亦复制御语,于意亦制御,实成善御者。

注1 nekkho jambonadassa 用由阎浮河所采之金制造之良质货币。

一八 垢秽品
p.35.
二三五 汝今已似焦枯叶,阎魔使者近汝边,汝已立于死门前,然汝旅途亦无粮。
二三六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心垢无烦恼,汝将到达天圣地。
二三七 汝今寿命行既终,汝已近于阎魔前,途中汝无停住所,汝之旅途亦无粮。
二三八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心垢无烦恼,不复再来生与死。
二三九 刹那刹那间,智者渐次断,拂除自垢秽,如冶工锻金。
二四○ 如铁自生垢〔锈〕,生已自蚀铁,恶业者亦然,自业导恶趣。
36 二四一 不诵圣典秽,不修为家屋,懈怠为美秽,放逸护卫秽。
二四二 邪行妇人秽,吝啬施者秽,此世及彼世,恶法实为秽。
二四三 此等诸秽中,无明秽为最,汝须弃此秽,成无垢比丘。
二四四 无惭愧厚颜,暴戾与大胆,傲慢罪恶者,其人生活易。
二四五 有惭求清净,不执着谦逊,营清净生活,富有见识者,其人生活难。

二四六 若人于此世,杀生说妄语,取人所不与,侵犯他人妻。
二四七 沈于窣罗酒〔谷酒〕、及迷丽取酒〔果酒〕,是人于此世,毁掘自善根。
二四八 如是汝应知,不制则为恶,勿贪与非法,自陷于永苦。
二四九 人实由谛信,所乐而施与,若得食不满,昼夜不得定。
37 二五○ 断除如此心,由根灭绝者,无论昼与夜,得入于三昧。
二五一 无等贪欲火,无等执着瞠,无等网愚痴,无等流爱欲。
二五二 易见他人过,难见自过失,揭发他人过,如撒布糠谷,己过则隐匿,如狡
赌博者,覆蔽其格里。
二五三 诠索他人过,心常易怒者,增长于烦恼,彼远漏尽事。
二五四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众生喜虚妄,如来无虚妄。
二五五 虚空无道迹,外道无沙门,诸行不常住,诸佛无扰乱。

一九 法住品
p.38.
二五六 急燥处事故,非为法住者,智者应辨别,正邪之两者。
二五七 导他不燥急,如法而平等,智者护正法,若有贤虑人,是为法住者。
二五八 不以多言故,彼即是贤者;平静无怨怖,则称为智者。
二五九 不以多言故,彼即持法者;彼虽闻少分,但以身见法,于法不放逸,实为
持法者。
二六○ 不因头发白,即称是长老;彼年之〔虚〕熟,空为长老名。
二六一 于彼具真实,具法不杀生,制伏与调御,彼具清净慧,弃心之垢秽,被称
为长老。
二六二 嫉妒悭怪伪者,虽以辩舌才,或以容色美,非是端正人。
二六三 若断此〔恶德〕,除根以绝灭,弃过彼智者,是名端正人。
二六四 破戒妄语者,剃发非沙门;欲贪具充满,云何为沙门?
39 二六五 彼镇1灭诸恶,不分大与小,镇1灭诸恶故,是名为沙门。
二六六 唯向他行乞2,非即是比丘2,奉行诸法仪,亦非为比丘。
二六七 以弃善与恶,勤修梵行者,慎重行此世,彼实为比丘。
二六八 愚昧无知者,不以寂默3故,而名为牟尼3,贤者知权衡。

二六九 舍恶取其善,彼得为牟尼3;彼知于善恶,故称为牟尼。
二七○ 以害生类4故,彼非为圣者;不害4诸生类,是名为圣者。
二七一 不依戒律行,或由于多闻,或由于禅定,或由于独居。
二七二 谓:“非凡夫得,享受出家乐”,汝比丘!汝烦恼未尽,勿生安意想5。

注 1 “沙门”samana-=skt,s’,ramana-(√sram)恰为√sam=skt,√sam 如由镇静所造,Samiti
“使镇静”由samitatt-“镇静”说明。
2 “比丘”bhikkhu “行乞”bhikkate。
3 “牟尼”muni本质非为寂默而有muuati,“知”之意在语源的假面之下说明者。
4 “圣者”ariya-非为由以杀生(himasati.himsa)为事之敌(ari)而来,a-rya=ahinsa
可解为“不杀生”之说明云。在此场合恐将成为如rissati=skt,risyati(Dhatup IV.120:
risa himsayan 参照)置动词于念头。
5 vissasam apadi(ed.PTS) 应正为 vissasa mapadi(=vissasam ma afadi)。

二○ 道品
p.40.
二七三 道中八支圣道胜;诸谛中四句最胜;诸法中离欲最胜;二足中具眼者胜。
二七四 无余知见净,实唯此一道,汝等顺此道,惑乱1魔王者。
二七五 汝等顺此道,可使苦终尽,知我所说道,得除去欲箭。
二七六 汝等自努力,如来唯说示,住于禅定行,可脱魔王缚。
二七七 “一切行无常”,依智观照时,则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
二七八 “一切行是苦”,依智观照时,以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
二七九 “一切法无我”,依智观照时,以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
二八 ○ 应努力时不努力,少壮时陷怠惰,意气销沈又懦弱,懒惰不以智得道。
41 二八一 慎语善制意,不以身作恶;净此三业道,得圣所说道。
二八二 由瑜伽智生,无智灭瑜伽,知得此两道,及其得与失,应自努力行,可增
大智慧。
二八三 当伐欲稠林2,但勿伐树木,欲林生畏怖,应脱欲密林。

二八四 男女欲微少,彼心被系缚,如饮乳犊子,不离彼母中。
二八五 自己断爱情,如手折秋莲,勤修寂静道,善逝宣涅盘。
二八六 “雨季我住此,冬夏不住此”,此为愚者想,不觉死到来。
二八七 溺爱子家畜,彼心执着此,死神将捉去,如睡村瀑流。
42 二八八 子亦不能救,父子及亲戚,莫为能救护,彼为死神捉,亲族非能救。
二八九 知此之意义,智者持戒律,应速令清净,至达涅盘道。

注 1 Pamocanam(ed. PTS)应改为Pamohanam.Diet.PTS:Pamocana- 项下参照。
2 Vana“井”及“欲”,Vanatha-“丛”及“欲”,nibbana-“由林脱出”及“离欲”之两义兼有。
nibbana- 与nibb-ana“涅盘”之音韵相似。第三四四颂(本卷七0页)参照。

二一 杂品

二九○ 若弃于小乐,得见于大乐,智者弃小乐,当见于大乐。
二九一 施与他人苦,离求自己乐,彼为瞠系缚,怨憎不解脱。
二九二 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傲慢放逸者,彼增长烦恼。
二九三 常勤以念身,不作不应作,应作则常作,念者烦恼尽。
43 二九四 杀母1〔爱欲〕与父〔我慢〕,杀刹帝利族二王〔断见、常见〕,灭王国〔十
二处〕杀从臣〔喜食〕,行无苦患婆罗门。
二九五 杀母1与慢父,杀婆罗门族二王〔同上〕,杀虎第五者〔五盖、虎-疑盖〕,
行无苦患婆罗门。
二九六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称念佛陀。
二九七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称念达磨。
二九八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称念僧伽。
二九九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则常念于身。
三○○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常念不杀生。
三○一 瞿昙之弟子,常善自觉醒,不分昼与夜,心常乐静虑。
三○二 爱乐出家难,在家生活难,非辈2共住难,轮回往来苦,故不应往来,然

将陷于苦。
三○三 正信而具戒,得誉与财者,彼至于何处,到处受尊敬。
三○四 善名扬远方,光耀如云口,恶者夜放箭,虽近不得见。
44 三○五 独坐与独卧,独行而不倦,彼独自调御,可乐于林中。

注1 从注释解为譬喻的说法。十二处指眼、耳、鼻、舌、身、意,及色、声、香、味、触、法,
五盖为五种之障盖云为贪欲、瞠恚、睡眠、掉举恶作、疑。
2 或与“不同辈共住事”(a-)Samanasamvaso(ed.PTS)但N.P.Cnakravarti:Ludanav.
Sanskrit P.129~130参照。

二二 地狱品

三○六 语不实者堕地狱,或自作言我无作,此两恶业者死后,他世地狱同受苦。
三○七 多袈裟缠颈,不节制恶行,恶人由恶业,终堕于地狱。
三○八 破戒无节制,享受檀信施,勿宁吞铁丸,热由火焰出。
三○九 放逸犯他妻,遭次之四事;获罪卧不安,诽三地狱四。
45 三一○ 罪业堕恶趣,恐怖得乐少,国王加酷杖,则莫犯他妻。
三一一 不善执茅草,则伤割其手,沙门修邪行,则趣入地狱。
三一二 懈怠诸行为,污染于戒行,逡巡修梵行,斯者无大果。
三一三 应作所当作,遂行必卖刀,懈怠游行者,增多于欲尘1。
三一四 不为恶业胜,作恶业受苦;为善业者胜,为善无苦事。
三一五 犹如边境城,内外皆防护,护自亦复然。刹那勿轻过,刹那轻忽者,地狱
受忧患。
三一六 不应羞而羞,应羞而不羞,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
三一七 不应怖见怖,应怖见不怖,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
46 三一八 应罪思为罪,是罪见无罪,怀此邪见者,众生达恶趣。
三一九 有罪知有罪,无罪知无罪,怀此正见者,众生达善趣。

注1 raja,兼有“尘埃”与爱欲之两义。

二三 象品

三二○ 如象于战场,堪忍弓箭射,我堪忍诽谤,世多破戒者。
三二一 调御象可往战场,调御象可为王乘。若能堪忍人诽谤,人中最胜调御者。
三二二 调御之骡为优良,信度骏马亦优良,侨罗大象亦为良,调御自己人更良。
三二三 实非此等之车乘,到达难到之境地〔涅盘〕,若人善调御自己,由此调御得
到达。
三二四 如象名财护,发情暴难制,繁缚不少食,唯念于象林。
47 三二五 懒惰又贪食,多眠辗转卧,如猪饱无厌,愚者再入胎〔即轮回〕。
三二六 以前我此心,随欲乐徘徊,今我悉制御,如持钩象师,制御发情象。
三二七 乐时不放逸,常护自己心,救自出难处,如象出泥坑。
三二八 若得同行伴,正行富智虑,征服诸危难,欣然与彼行。
三二九 若无同行伴,正行富智虑,应如王弃国,如象独行林。
三三○ 独行为殊胜,以不愚为伴,独行离恶事,如象独游林。
三三一 现时得友乐,满足适当乐,命终善业乐,弃一切苦乐。
48 三三二 世中敬母乐,敬父亦为乐,世敬沙门乐,敬圣者亦乐。
三三三 至老持戒乐,安立信仰乐,得有智慧乐,不作恶业乐。

二四 爱欲品

三三四 若行于放逸,爱增如蔓草,彼生而此生,如猿求林果。
三三五 若于此世界,为欲所征服,忧患日增长,如毗罗得雨。
三三六 若于此世界,征服恶欲者,忧患自离去,如水滴莲叶。
三三七 我告此善事:汝等集于此,掘爱欲之根,如求毗罗那,掘取其饴根,勿使
为魔王,再再坏汝等,如流毁华苇。
49 三三八 不伤深固根,虽伐树再生,爱欲不断根,亦然〔苦〕再生。
三三九 彼具三十六爱流,盛势奔向于乐境,彼具如是邪见人,思惟为欲漂荡去。

三四○ 欲流到处流,蔓草茂发芽,汝见此蔓生,以慧断其根。
三四一 人喜爱滋润,亦喜逐六境,向乐求乐人,实尝生与灭。
三四二 驰逐爱欲人,驰回如罠兔,系缚于执着,再再常受苦。
三四三 驰逐爱欲人,驰回如罠兔,比丘求离欲,故除其爱欲。
三四四 去欲喜林间1,离欲又向欲,诚实观此人,脱系又向缚。
50 三四五 铁木麻作绳,智言非坚缚,贪恋妻子财,是实为坚缚。
三四六 贤者谓:能引恋著者,是为坚牢缚,断此无恋着,弃欲而出家。
三四七 彼着于欲流,蜘蛛自结网,断此离欲着,弃苦而游行〔出家得解脱〕。
三四八 弃过现未来,而达于彼岸,意脱一切处,无再受生老。
三四九 疑恶所扰乱,炽烈求享乐,爱欲愈增长。如是此类人,自作坚系缚。
三五○ 喜静止恶想,常观身不净,当灭诸爱欲,不为魔王缚。
51 三五一 达究竟处无畏,离爱欲无罪秽,断除生有之箭,此为彼最后身〔即不更轮
回〕。
三五二 离爱无染着,通晓圣典语,善知法与义,及字之顺序,彼为最后身,被称
大丈夫,及为大智者。
三五三 我征服一切,我了知一切,一切法无染,舍弃于一切,灭欲而解脱,自悟
谁称师?
三五四 法施胜诸施,法味胜诸味,法乐胜诸乐,灭爱胜诸苦。
三五五 毁灭财愚者,决非求彼岸。愚者财欲害,自害如害他。
三五六 杂草毁田地,贪欲损世人。施与离贪者,故得大果报。
三五七 杂草毁田地,瞠恚损世人。施与离瞠者,故得大果报。
三五八 杂草毁田地,愚痴损世人。施与离痴者,故得大果报。
52 三五九 杂草毁田地,欲望损世人。施与离欲者,故得大果报。

注1 Vama- 兼具“林”及“欲”之二义。第二八三颂(本卷四一页)参照。

二五 比丘品

三六○ 善哉制于眼,善哉制于耳,善哉制于鼻,善哉制于舌。
三六一 善哉制于身,善哉制于语,善哉制于意,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脱
一切苦。
三六二 善调手足与言语,最善调御身与首,心喜善住于三昧,独居知足是比丘。
三六三 比丘调于语,贤明而寂静,明正法与义,所说甚柔软。
53 三六四 住法之乐园,乐法与随法,思惟忆念法,比丘不退堕。
三六五 勿轻自所得,勿羡他所得,比丘羡他得,不入三昧地。
三六六 比丘虽得少,不轻嫌所得,清净活不怠,诸天实称赞。
三六七 若于名及色,不着我我所,非有故无忧,彼实称比丘。
三六八 比丘住慈悲,信喜佛陀教,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界。
三六九 比丘汲舟水,水出则舟轻,若断除贪瞠,汝证得涅盘。
三七○ 五断与弃五1,五种善勤修。越五着比丘!名为渡瀑流。
三七一 修定勿放逸,勿使心迷欲,勿待吞铁丸,烧然而叫苦。
三七二 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具定与智慧,实彼近涅盘。
54 三七三 比丘入空屋,彼心之寂静,谛观于正法,享超人界乐。
三七四 人若常正念,诸蕴之生灭,获得喜与乐,已知得不死〔涅盘〕。
三七五 有智慧比丘,于现世作是:摄根及知足,随护戒律仪。
三七六 态度尽好谊,行为应善行。依此彼多乐,至灭尽诸苦。
三七七 如夏之生花,枯萎而凋落,汝等诸比丘!须弃贪瞠恚。
三七八 身静及语静,意静住三昧,弃俗乐比丘,称为寂静者。
三七九 汝当自警策,自行自省察,自护与正念,比丘住安乐。
三八○ 自为自护己,自为自依怙。故须自制御,如商调良马。
三八一 比丘具喜心,乐教信佛陀,达寂静安乐,诸行解脱境。
55 三八二 比丘虽年少,精勤佛陀教,如月离云翳,照耀于此世。

注 1 若从注释,“五”之顺次为:五下分结(欲界五种之烦恼)即欲界贪、瞠、身见、戒取见、

疑;五上分结(色界无色界之烦恼)即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五根即信、
勤、念、定、慧;又五着指贪、瞠、痴、慢、见。然大约“五”应成为五著者之意味,此时
uttari- bhavaye 非为“勤修”之意,应解为“克服”之义。

二六 婆罗门品1

三八三 勇敢断“欲”流,弃欲婆罗门!若知灭诸蕴,汝则知无作。
三八四 若常住于二法〔止观〕,婆罗门达彼岸,如是彼智慧者,息灭一切系缚。
三八五 无彼岸此岸〔现世〕,两岸皆悉无,离若无系缚,是名婆罗门。
三八六 彼人入禅定,安住无垢秽,应作皆已作,去诸烦恼漏,到达最上义〔阿罗
汉果〕,是名婆罗门。
三八七 日照昼月明夜,刹帝利武装耀,婆罗门定光辉,然佛陀其光明,普照全昼
全夜。
56 三八八 除弃恶业者,是名婆罗门2,所行清净者,则称为沙门2。自去垢秽者,
是名出家人2。
三八九 勿打婆罗门,婆罗门勿瞠。打婆罗门者,忿瞠灾极甚。
三九○ 婆罗门若制其心,此对彼不少利益。随时消灭于害心,亦随得止于痛苦。
三九一 不以身语意,行作诸恶业,制此三处人,是名婆罗门。
三九二 正觉所说法,不论从何闻,向彼宣说者,恭敬与敬礼,犹如婆罗门,恭敬
于圣火。
三九三 不因螺髻及种族,亦非生为婆罗门,谁知真实及法者,彼为幸福婆罗门。
三九四 汝愚螺髻者!衣羊皮何用 6?内心具欲林,汝仅外严饰。
三九五 诸着粪扫衣,瘦而露脉管,林中独入定,是名婆罗门。
57 三九六 所谓婆罗门,不由母始生。执着世富裕3,但名说“普”者,不着任何物3,
是名婆罗门。
三九七 断一切结缚,彼实无畏怖,离无着系缚,是名婆罗门。
三九八 断纽与带绪,及断网所属4,除障碍觉者,是名婆罗门。
三九九 能忍骂与打,刑缚忍强军,如是安忍者,是名婆罗门。

四○○ 无瞠具德行,持戒远离欲,调至最后身,是名婆罗门。
四○一 如水落于莲叶,如介子在锥尖,不染着诸欲者,称名为婆罗门。
四○二 若人于此世,觉悟灭自苦,舍重担离缚,是名婆罗门。
四○三 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证无上义者,是名婆罗门。
58 四○四 不混在俗者,亦不杂于僧,无家寡欲者,是名婆罗门。
四○五 一切强弱有情中,彼人尽弃于刀杖,不杀不教他人杀,是名为之婆罗门。
四○六 于他敌中无害意,于持刀杖有温顺,执著者中无执着,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七 食欲瞠恚与慢心,以及虚伪皆脱落,犹如介子落锥尖,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八 不言粗暴语,说益言实语,不触怒于人,是名婆罗门。
四○九 于此善或恶,长短与粗细,不与而不取,是名婆罗门。
四一○ 对此世彼世,均无有爱着,离系解脱者,是名婆罗门。
四一一 不存执著者,了悟无疑惑,到达甘露地,是名婆罗门。
四一二 若于此世间,超脱善与恶,无忧清净者,是名婆罗门。
四一三 如月净无垢,清净而澄明,灭尽再生欲,是名婆罗门。
59 四一四 超越泥泞难行道,并越愚痴轮回海,得渡得岸住禅定,无欲而又无疑惑,
无着证涅盘寂静,我称之为婆罗门。
四一五 舍弃欲乐于此世,出家游行成无家,灭尽欲乐生起者,我称之为婆罗门。
四一六 舍弃爱欲于此世,出家游行为无家,灭尽爱欲生起者,我称之为婆罗门。
四一七 远离人间缚,超脱天上缚,断除诸缚者,是名婆罗门。
四一八 舍弃乐不乐,清凉无烦恼,勇者胜世问,是名婆罗门。
四一九 若遍知一切,有情之生灭,无执善逝佛,是名婆罗门。
四二○ 诸天干闼婆及人,具不知彼所趣道,灭尽烦恼阿罗汉,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二一 前〔过〕后〔未来〕,与中间〔现在〕,无有任何物,不着一物者,是名婆
罗门。
60 四二二 牡牛最胜勇猛者,大仙无欲胜利者,洗涤心垢与觉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二三 牟尼知前生,见天界恶趣,达生之灭尽,业成无上智5,一切圆满者,是
名婆罗门。

注 1 于本品之婆罗门指去烦恼灭罪业之人。既已于第一四二颂被用于此之意义。
2 “婆罗门”brahmana-:“除恶业者”brhita-papa-。“沙门”:Samana-:“行寂静之人”
Sama–cariya-(第二六五颂注1参照),“出家”;Pabbajayam(attano malam)去自
己之垢秽。以上之语源的说明之中最后者,至少动词之语根为共通。Pabbajita-:pabba-
jati,Pabbajayam(pres,nom.):pabbajeti (Caus.) Pali pabbaj.=SKT. Pra + Vray-。
3 原文使Sa-kincana- Cana 与akincana 对立。若从注释在kincana- 有“贪欲、执着”等义,
Sa-kincana-兼有“富裕”“执着”之两义,akincana- 兼有“无一物”“无执着”之两义。亦须
参照第四二一颂。尚有 Sa ce hoti (ed. PTS)改译为 Sa ve hoti (Fausb.)。
4 若从注释,“纽”为忿怒,“绪”为爱着,“网”属于此者为六十二邪见,“障碍”指无明。或许
纽、绪、网皆应成为譬喻系缚、缠结而言者。
5 译文不依abhinna,vosito (ed,PTS)而从于adhinna-vasito(Fausb.)。
6 叶均译为鹿皮,依原文 ajjna,应是羊皮或羚羊皮。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杂阿含经 中阿含经 长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 南传相应部 南传中部 南传长部 南传增支部 南传小部